摘要:目的:探討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護理措施。方法:對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30例圍手術期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所有患者手術過程順利,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結論:結直腸癌的主要以手術治療,如能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手術,預后較佳,做好手術前后的護理工作使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結腸癌;直腸癌;手術治療;術前護理;術后護理
【中圖分類號】R735.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414-01
結腸、直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好發(fā)于40~60歲。結腸癌早期多無特異性表現(xiàn)或癥狀易被忽視,病程發(fā)展后因癌腫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現(xiàn)。直腸癌早期僅有少量便血或排便習慣改變,易被忽視。當病程發(fā)展并伴感染時,才出現(xiàn)顯著癥狀。手術切除是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同時輔以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1]。現(xiàn)對我院心治的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30例圍手術期護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30例結直腸癌患者,期中男21例,女9例;年齡38~83歲,平均56.5歲。直腸癌15例,乙狀結腸癌13例,降結腸癌1例,升結腸癌1例?;颊呔憩F(xiàn)為腹痛、腹脹、腹瀉、黏液血便、大便改變(習慣、性質、性狀)及排便不盡等。
1.2 方法 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綜合考慮癌腫的部位、范圍、大小、活動度、細胞分化程度等因素。結腸癌手術治療根據(jù)腫瘤的位置,可行右半結腸切除術、橫結腸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等。結腸癌并右半結腸癌可行根治手術一期吻合術,左半結腸癌行根治術并腸造口,二期吻合。若病情不允許根治術,可先行造口術,再二期根治性切除。直腸癌手術治療局部切除適應于早期瘤體小,局限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者,應嚴格掌握適應征。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Miles術)適應于中低位直腸癌。優(yōu)點是手術徹底,缺點是需做腹壁人工肛門。隨著對直腸癌生物學特征的研究深入,及消化道吻合器的應用改進,加之患者對術后高生活質量的要求,近年來臨床應用漸增多[2]。但應遵循根治腫瘤第一,保留肛門第二的原則。常用的手術方式有直腸前切除術(Dixon手術)、改良 Parks術、改良Bacon術等。
1.3 治療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過程順利,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有計劃地向患者介紹有關癌癥治療、手術方式及結腸造口術的知識,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手術治療和護理。同時也應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和支持。
2.1.2維持足夠的營養(yǎng) 結腸、直腸癌患者由于長期的食欲下降、腹瀉及癌腫的慢性消耗,手術前的營養(yǎng)狀況欠佳。術后患者需有足夠的營養(yǎng)進行組織修補、維持基礎代謝。因此術前需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利于術后康復。應盡量多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于消化的少渣飲食,如因胃腸道準備需要限制飲食,可由靜脈補充。
2.1.3應全面檢查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若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者,需及時控制后方予手術。
2.1.4做好腸道準備 腸道準備的目的是使腸道內的糞便排空,減少腸道細菌數(shù)量,防止術后腹腔和切口感染。腸道準備包括控制飲食、清潔腸道和藥物使用三大措施。術前2~3天進流質。有腸梗阻癥狀者,應禁食補液。術前2~3天給口服緩瀉劑,術前1天晚及手術日晨做清潔灌腸[3]。近年來采用甘露醇作準備,由于甘露醇為高滲性溶液,口服后可吸收腸道的效果。但術前有腸梗阻、年老、體弱及心、腎功能不全者應禁用。術前口服腸道不吸收抗生素。同時肌注維生素K,因服用腸道殺菌藥時,抑制了大腸桿菌的生長,使維生素K的合成和吸收減少,因此需補充維生素K。
2.2術后護理
2.2.1一般護理 體位病情平穩(wěn)者取半臥位,以利于呼吸和腹腔引流。飲食病人術后禁食水、胃腸減壓,由靜脈補充水和電解質。2~3日后肛門排氣或造口開放后即可拔除胃腸減壓,進流質飲食。若無不良反應,進半流質飲食,1周后改進少渣飲食,2周左右可進普食。食物應以高熱量、高蛋白、豐富維生素、少渣為宜。
2.2.2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觀察生命體征:術后每30分鐘測脈搏、血壓、呼吸1次,4~6次后改為每小時1次,至平穩(wěn)后延長間隔時間。由于腸范圍大,滲血多,若有止血不全、縫線脫落等,均可引起術后出血。術后應觀察腹腔引流液及骶前引流液的顏色、發(fā)送和量,同時要觀察腹部及會陰部創(chuàng)面敷料,如局部出血較多需及時處理。
2.2.3引流管的護理 保持腹腔及骶前引流管通暢,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受壓、堵塞及脫落;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質、量;及時更換引流管周圍滲濕和污染的敷料。骶前引流管一般保持5~7天,引流液量減少、色變淡,方考慮拔除。
2.2.4術后尿潴留的護理 直腸癌根治術易損傷骶部神經(jīng)或造成膀胱后傾,可致尿潴留,故術后均需放置尿管。術后5~7日起開始訓練膀胱舒縮功能,即鉗夾導尿管3~4h開放1次,并觀察病人尿意和排尿量是否正常,如基本恢復正常,術后10天左右可拔除尿管。
2.2.5結腸造口的護理 結腸進口是將近端結腸固定于腹壁外,糞便由此排出體外,故又稱人工肛門。觀察造口有無異常,結腸造口一般于術后2~3天待腸蠕動恢復后開放。造口開放前注意腸段有無回縮、出血、壞死等情況,因造口的結腸若張力過大、縫合不嚴、血運障礙等,均可導致上述情況發(fā)生。保護腹部切口造口:開放后早期,糞便稀薄,次數(shù)多,因此患者取左側臥位,應和塑料薄膜將腹部切口與造口隔開,目的是防止流出的稀糞污染腹部切口,導致切口感染。保護腸造瘺口周圍皮膚,造口開放初期糞便稀薄,不斷流出,對腹壁皮膚刺激大,極易引起皮膚糜爛,應徹底清洗消毒造口周圍皮膚,并在瘺口周圍皮膚處涂以復方氧化鋅軟膏保護。造口開放及每次排便后,以凡士林紗布覆蓋外的腸黏膜,外蓋厚敷料。造口與皮膚愈合后改用人工肛門袋。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①造瘺口壞死、感染:觀察造瘺口血循環(huán)情況,有無出現(xiàn)腸腸黏膜顏色變暗、發(fā)紫、發(fā)黑等異常。②造口狹窄:為預防造口狹窄,術后1周開始用手指擴張造口,每周2次,每次5~10分鐘,持續(xù)3個月。每次操作時指套上上石臘油,沿腸腔方向逐漸深入,動作宜輕柔,忌用暴力,以免損傷造口或腸管。③便秘:患者術后1周后,應下床活動,鍛煉定時排便。當進食后3~4天未排便或因糞塊堵塞發(fā)生便秘,可插入導尿管,一般不超過10cm,常用液體石蠟油或肥皂水灌腸,但注意壓力不能過大,以防腸道穿孔。
3 討論
通過臨床護理使患者焦慮是否緩解或減輕,如情緒是否穩(wěn)定,食欲、睡眠狀況是否改善,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是否得到增強。掌握與疾病有關的知識,能否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排便是否正常或規(guī)律。接受結腸造口的存在并接受排便方式的改變,能否正確護理造口。術后并發(fā)癥是否得到預防,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并發(fā)癥。
參考文獻
[1]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6.
[2] 朱惠昱.肛腸外科患者的人性化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6):21-22.
[3] 代云芳,張燕,杜雪芹. 保肛治療低位直腸癌術中護理配合的體會[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34(7):1386-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