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度顱腦損傷是神經(jīng)外科常見急危重癥之一,由于意識喪失,呼吸中樞抑制、咳嗽反射消失或減弱合并顱底骨折致出血、腦脊液漏等原因,不能自行咳痰,導致上下呼吸道阻塞致呼吸困難、長期進行人工通氣時,常需行氣管切開術。這種有創(chuàng)性人工氣道失去了正常氣道溫暖、濕潤氣體和阻止細菌入侵的功能,且直接與下呼吸道相通,極易引起呼吸道并發(fā)癥而加重病情,因此,呼吸道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顱腦損傷;氣道濕化;護理
【中圖分類號】R6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202-01
重度腦損傷病人約占腦損傷病人的13%,多發(fā)生于青壯年,病死率高達30%。為了搶救病人生命,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治療重度腦損傷病人的重要措施,對昏迷深,短時間內(nèi)不能清醒的病人行氣管切開術建立人工氣道為搶救病人贏得了時間。因此早期建立人工氣道可減少呼吸道無效腔,增加有效通氣量,便于吸痰,是搶救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共收治重型顱腦損傷人工氣道患者88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32例,年齡8—80歲,平均46歲。其中特重型、重型顱腦外傷68例,腦干損傷20例,氣管切開時間最長3個月,最短7天。
1.2 臨床變化與轉歸 醫(yī)生根據(jù)病人的病情需要,適時行氣管切開術后給予人工氣道濕化護理,人工氣道濕化是以液態(tài)水或水蒸氣的形式濕潤氣道黏膜,稀釋痰液,保持黏膜纖毛正常運動和廓清功能的一種物理療法,是人工氣道管理的一個標準過程。通過人工氣道濕化后吸出大量痰液,改善了通氣和換氣功能,降低了顱內(nèi)壓和血壓。
2 基礎護理
氣管切開術后24 h~48 h取平臥位,術后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一般病人床頭抬高15°~30°。以利于改善通氣,增加組織供氧。頭部位置不宜過高或過低,給病人翻身時應防止套管旋轉角度過大。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瞳孔、意識的變化,監(jiān)測顱內(nèi)壓及血氧飽和度,術后24 h嚴密觀察切口滲血情況,早期觀察有無皮下氣腫或血腫。保持呼吸道暢通 ①注意檢查氣管套管內(nèi)有無阻塞及有無出血,如發(fā)生出血應警惕窒息。②有效的霧化吸入能使痰液易于吸出或咳出,同時應用抗生素抗菌、消炎、防止感染。③及時清除病人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病房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室溫在 22 ℃~24 ℃,相對濕度60%~70%,利用空氣凈化消毒器對室內(nèi)空氣循環(huán)消毒。
3 人工氣道濕化的護理
合理的呼吸道濕化,可起到稀釋痰液、促進痰液及時排出、保持氣道濕潤的作用。
3.1 常規(guī)濕化氣道和稀釋痰液
由于氣管切開使氣管直接與外界相通,加上呼吸運動,易使氣道內(nèi)干燥形成痰痂。術后常規(guī)應用生理鹽水100ml加靡蛋白酶4000u,必要時加上慶大霉素8萬單位配成稀釋液或生理鹽水100ml加沐舒坦30mg做氣帶內(nèi)滴入,根據(jù)病人痰液的性質(zhì)調(diào)整滴速,太快易造成嗆痰,甚至呼吸困難。如果痰少且稀,調(diào)整量為4—10ml/h,如果痰濃、多,滴入量為10—20ml/h,以保證濕化氣道,使痰液稀釋,同時配合使用超聲霧化吸入3—4次/d,噴霧由氣管切開處噴向氣管深處,讓稀釋液以“霧”的形式進入氣管,濕化痰液,使痰液充分稀釋而被盡快吸出。
3.2濕化液的選擇
采用不同溶液行氣道濕化[1], 臨床上常用的濕化液是蒸餾水和生理鹽水。蒸餾水稀釋黏液的作用較強,但刺激性較生理鹽水強。分泌物稠厚、量多,需要積極排痰的病人,宜用蒸餾水。作為經(jīng)常濕化維持呼吸道正常生理和排痰功能則用生理鹽水。合并真菌感染者可用5%碳酸氫鈉溶液每4h氣管內(nèi)滴入5ml。
3.3 氣管內(nèi)吸痰的管理
3.3.1吸痰管的選擇
吸痰管宜選用一次性質(zhì)地光滑、管壁挺直、富有彈性的吸痰管軟質(zhì)硅膠管,直徑不超過氣管套管內(nèi)徑的1/2。氣道內(nèi)吸痰管和口腔內(nèi)吸痰管要分別選擇,氣道內(nèi)吸痰管前端應該是圓頭單孔的吸痰管,口腔內(nèi)吸痰管應選擇圓頭多孔的吸痰管。
3.3.2吸痰時機
如病人出現(xiàn)咳嗽有痰、呼吸不暢,聽診有啰音,通氣機壓力升高或潮氣量下降、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情況時才進行吸引。應用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可以做到及時吸痰,做到必要時吸痰可減少吸痰管對氣道粘膜的機械損傷。
3.3.3吸引負壓和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吸痰時應掌握適宜的壓力,負壓過小痰液難以吸凈,負壓過大造成黏膜損傷。成人負壓一般在10.64kPa~15.96kPa,嬰兒吸引負壓控制在7.98kPa~10.64kPa,痰液稀薄時可用低負壓吸引。吸痰的最佳深度以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套管長度再延長1cm或者以胸骨角上2cm~3cm處測量到氣管插管或套管末端的長度為宜。
3.3.4吸痰的方法
保持病人頭顱、軀干呈一軸型線,吸痰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每次更換,口、鼻腔與氣管內(nèi)吸痰管應分開。吸引時間不超過10s~15s,,先將導管尖端放入無菌鹽水中吸引少許,以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并有潤滑作用。如分泌物仍存在,應使病人休息片刻,再重復抽吸。吸痰前可配合翻身、叩背,加大肺部通氣量,刺激咳嗽使分泌物排出,以利吸痰。必要時可根據(jù)藥敏結果行氣管滴藥后及時吸痰,吸痰前后應增加吸氧濃度,痰液性狀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吸痰管,如對稀薄痰液,用較細多孔的硅膠軟管并用低負壓吸引,較短時間可吸盡痰液,且多孔結構可減輕氣管黏膜的機械刺激和損傷; 對較黏稠痰液選擇較粗的硅膠軟管,直接置入痰液中,邊吸邊提旋轉吸引,避免在氣道內(nèi)反復上下提插。在吸痰前用2%利多卡因0.5mL~1.0mL沿氣管內(nèi)壁緩慢注入,2min~3min后再行氣道內(nèi)吸痰,可減輕氣道吸引時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及不良反應。.
3.4超聲霧化吸入
超聲霧化是利用超聲霧化發(fā)生器或超聲霧化機,將生理鹽水以及藥物霧化成直徑0.5 μm~1.0 μm的霧滴,有較高的穿透性,能到達終末細支氣管的肺泡,從而達到濕化和藥物治療的目的[2]。超聲霧化吸入同時應給氧, 調(diào)節(jié)氧流量為 3 l/min~5 l/min,并注意保持霧化器嘴距人工氣道8 cm~10 cm,以免過于接近時只有霧氣進入而造成窒息。
3.5依據(jù)聽診確定痰液位置適時吸痰
呼吸道痰液滯留達一定程度,而在病人床旁或胸部聽到痰阻聲或痰鳴。認真觀察呼吸音的變化,正常情況下是管性呼吸音。當把聽診器置于胸骨上窩或站在病人床旁,如能聽到呼嚕聲,表明大量糊狀痰液淤積在上氣道應立即吸痰。有的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適當刺激病人,讓其自行將深部的痰由氣管套管口噴出。然后在氣管切開口內(nèi)吸凈殘余痰液,以避免深部抽吸。也可先下而上拍背,然后用一次性吸痰管輕輕插入刺激病人產(chǎn)生1—3個咳嗽動作,然后將吸痰管退出,待呼吸道分泌物咳出時,立即轉動吸痰管進行吸引。
3.6吸痰時的注意事項
在吸痰的過程中,病人易出現(xiàn)低氧血癥、心律失常、肺不張、呼吸道痙攣窒息、感染等,應注意加以預防在吸痰前,根據(jù)病情適當加大吸氧的濃度,充分吸氧一分鐘,預防病人缺氧;吸痰后給一個高濃度的吸氧(35—40%)或潮氣過度通氣5次左右(700—800ml),預防肺不張;腹脹明顯的病人應先做胃腸減壓,預防在吸痰過程中因刺激出現(xiàn)窒息;霧化吸入以后,15分鐘再吸痰,過早吸入,藥液不能充分吸收,痰液不能充分溶解釋放;吸痰時動作輕巧,防止病人反射性心律失常,有條件時可在心電監(jiān)護下進行;應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程:在吸痰前工作人員應洗手,用消毒后的導管,每吸一次,更換一根導管;每次吸痰不超過15秒,以20KPa壓力下為重型顱惱病人吸痰時間最佳為10s。并且在吸痰時,要密切注意觀察病人顱內(nèi)壓的變化,如果發(fā)現(xiàn)顱內(nèi)壓持續(xù)增高應及時做出處理;顱腦損傷早期,需通過鼻飼攝取營養(yǎng)等,吸痰吸痰盡量在鼻飼前或鼻飼半小時后進行,以防刺激,引起鼻飼液逆流,誤吸入氣道內(nèi)而誘發(fā)肺部感染;不僅吸凈氣管內(nèi)分泌物,而且還要吸凈口鼻腔內(nèi)分泌物,且吸痰導管不能互用。
4 結果
本組88例病人,5例因病情轉重死亡,僅5例發(fā)生肺部感染,且經(jīng)及時有效的治療護理后治愈,所有病人均未發(fā)生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
5 討論
嚴重腦外傷病人呼吸中樞功能受影響,呼吸節(jié)律改變、咳嗽吞咽功能障礙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加上深昏迷時舌根后墜堵塞上呼吸道,因此迅速影響呼吸功能。氣管切開迅速開放氣道,方便氣管內(nèi)大量痰液的清除,同時減小了呼吸道阻力,是搶救嚴重腦外傷的有力措施。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盡管人工氣道濕化方法很多,但還存有一定缺陷,有待進一步研究完善。
參考文獻
[1] 范巍巍,李春卉.采用不同溶液行氣道濕化的研究報道[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17(7):4849.
[2] 厲建萍,王麗.人工氣道濕化的進展[j].河北醫(yī)學,2007,13(4):4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