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的獨奏藝術,蓬勃發(fā)展于近20年左右,中提琴國際大賽、國內(nèi)大賽經(jīng)常舉辦,許多國內(nèi)外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中提琴教育家和演奏家都為中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潛力給予高度評價。
[關鍵詞]中提琴;藝術特色;管弦樂隊
中圖分類號:J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5)12-0102-0
一、中提琴概況
中提琴 (Viola) 是一種弓弦樂器,音域與小提琴相比低五度。其空弦從細到粗依序是a - d - g - c。音色與小提琴、大提琴相比稍顯隱晦。一般使用中音譜記號(alto clef)記譜,但高音域則使用高音譜記號。小提琴與中提琴的的結構和材質都較相近,只是在琴身尺寸上稍大一些,且音色更具變化性;和小提琴不同的是,小提琴有標準長度,而中提琴并沒有標準長度。為了追求與小提琴音色的和諧,21英寸是中提琴的最佳長度。雖然看起來外形和小提琴很接近,但實際上他倆各自有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揉弦。由于體積變化,因此演奏中提琴對體能要求更高。
中提琴(Viola)名稱,由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演變形成的。古大提琴的演奏方法與現(xiàn)今大提琴的演奏方法相同,而其真正的前身應該是古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這是因為古中提琴與現(xiàn)今中提琴的演奏方式相同,都是架在肩上演奏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提琴逐漸被運用于室內(nèi)樂與交響樂當中,但中提琴在獨奏的場合卻是很少登場,在合奏只好位居伴奏聲部,使音樂的聲音更加統(tǒng)一、動聽。中提琴的四根弦定弦中,有三根弦的音高與小提琴的音高相同,演奏技巧方面中也有部分相同。中提琴比大提琴的音律體系高一個八度,但音色卻更為豐富;同小提琴的音色相比,近似于大提琴。顯而易見,中提琴應具有小提琴華麗的演奏技巧與大提琴音色深沉而柔和的特點。
二、歷史起源考據(jù)
中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管弦樂隊當中去,從16世紀下半葉起,管弦樂隊的成員中就有了中提琴。在管弦樂隊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中,中提琴與其他樂器不分伯仲,是從瓦格納和理查德·斯特勞斯的作品開始。在18世紀后期,中提琴在管弦樂隊中的作用逐漸得到重視,加上頻繁的音樂會演出,從而產(chǎn)生了中提琴獨奏的音樂作品。
在18世紀80年代,眾多的音樂家逐漸承認中提琴獨特而優(yōu)美的音色,其常在海頓和莫扎特的弦樂四重奏中出現(xiàn)。但當其作為獨奏樂器時,它那充滿鼻音的音色不僅獨具特色,而且音響效果低沉而神秘。這種特點被中國優(yōu)秀的作曲家所采用,例如在中提琴上加弱音器的來模仿中國民族樂器馬頭琴的聲音,在《嘎達梅林》、《草原之歌》等等獨奏或交響樂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給聽眾以全新的感覺。
三、藝術流變
19世紀,帕格尼尼獲得了一把A·斯特拉迪瓦里所制作的中提琴,《哈羅爾德在意大利》便是柏遼茲為這把中提琴寫的一首交響曲。這首交響曲不僅中提琴聲部與樂隊合奏很完美,而且其中中提琴獨奏片段寫的也是非常的精彩。隨著20世紀的到來,中提琴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是因為不斷涌現(xiàn)了像普里姆羅斯和欣德米特等這樣杰出中提琴演奏家。從中提琴的演奏藝術發(fā)展來說,弦樂四重奏發(fā)揮了它的藝術表現(xiàn)力。中提琴在演奏方面受重視程度一直不高,即使是像貝多芬這樣敢于用個性鮮明的樂器來進行配器的大師,也只是把從屬部分留給中提琴而已。提琴組中總流傳一種說法,“小提琴學不好的人在放棄前才轉行學中提琴”。就像是臨刑前的晚餐一樣。但是事實卻不盡相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爾在他的歌劇《烏達爾》中,直至樂曲結束,小提琴都沒有出現(xiàn),而是把弦樂的旋律聲部交給中提琴演奏。在1843年,柏遼茲的《哈羅爾德在意大利》,是一首帶中提琴助奏的交響曲并由柏遼茲獻給帕格尼尼的。只是帕格尼尼始終未不予理睬,可能是嫌獨奏中提琴聲部過于沉寂的原因。后來由帕格尼尼的學生西沃里予以首演。中提琴在樂器史上地位一般,這何其“出身”有所關系。眾所周知,制琴名師斯特拉迪瓦里孕育了小提琴和大提琴,“好運氣” 卻并沒有降臨在中提琴身上。中提琴的身長標準在較長時間內(nèi)都沒有定下標準。法國制琴名師維柳姆,曾制造了一批中提琴其音響效果豐滿有力,卻因為“身材”不好而未得到好評,繼而就被擱置了。十九世紀末,致力于中提琴演奏事業(yè)的特蒂斯,他設計制造了十六又四分之三英寸的中提琴,由此,中提琴得尺寸定下來了。
中提琴的獨奏藝術,蓬勃發(fā)展于近20年左右,中提琴國際大賽、國內(nèi)大賽經(jīng)常舉辦,許多國內(nèi)外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中提琴教育家和演奏家都為中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潛力給予高度評價。
[參 考 文 獻\]
[1\]徐映璐.1994-2004十年間發(fā)表中提琴文獻綜述\[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01).[2]馬壘.淺析中提琴的發(fā)展史\[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15).[3]許燕明.中提琴作品民族化特征的表現(xiàn)形式及演奏技法\[J\].樂器,2013(07).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