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明年我就敗家20周年了。1996年,讀初二的我第一次走進唱片行,花18塊錢買了一盤打口的ClusterEno,當晚就聽得六神俱散——相信我,那絕不是打開Channel [V]就可以隨隨便便聽到的歌!20年里,我收藏了太多五花八門的東西,懷表、銀器、錢幣、古董相片、舊照相機……但花去最多心力和獲得最大成就感的是從這種黑色乙烯基物質(zhì)中來的。
其實買唱片和愛音樂是徹徹底底的兩回事,前者是為了滿足那永遠不可能被滿足的物欲,后者則是QQ音樂在線都可以滿足的小情趣。我從來不把自己算作發(fā)燒友,也聽不出WAV和黑膠的區(qū)別,我只是動不動就手閑愛買碟,好像一只田鼠,永遠都嫌搜刮得不夠多。為什么要在IPhone的時代花大把錢去買12寸黑膠?道理極明白:正是因為數(shù)字音樂的大行其道讓CD失去了
價值,反倒讓更古老的黑膠唱片能滿足物質(zhì)的收藏滿足感;與此同時,12英寸的黑膠封面相比CD的5英寸封面更有欣賞快感。黑膠太懷舊?我并不這么覺得,這可是在整個20世紀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音樂格式!舊的科技即便已被淘汰,但放在更宏觀的歷史尺度上,錄音技術(shù)和唱片形式仍然是新鮮的偉大發(fā)明。我經(jīng)常感嘆生于20世紀的末尾是一件如此幸運的事情,可以用唱針還原出Roxy Music、Mike Oldfield、Kraftwerk和Yes的時代妙韻。
但是托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鴻福,如今我的手機上裝著四種不同的App,時刻盯著世界各個角落的碟市,把數(shù)字優(yōu)勢用到了家。這是不是有點兒諷刺?
(摘自《智族GQ》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