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位作家在采風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名叫金·皮克的自閉癥患者,該患者記憶力超強,能一字不漏背誦至少9000本書的內(nèi)容。作家從其中汲取靈感,寫出了一本小說。他想把它拍成電影讓更多的人看到,于是他找到一家電影公司的老板尋求合作。老板看完他的作品后說:“小說很好,但要告訴你的是,一定要找編劇打磨后才可以拍。”
作家聽從了老板的建議,開始找編劇。第一位編劇看過故事梗概后立馬告訴他:“小說的主要人物太少,通篇只有兄弟兩人,即使做成電影后也不會有大的上座率?!?/p>
找到第二位編劇時,對方委婉地告訴他:“寫得很好,可感覺太單薄了,只有兩個人開車跨越全美國的情節(jié)描述,其中一位心智還有問題,最好加上一點打斗、謀殺或性之類的情節(jié)??!”他再次遭到拒絕。
甚至當他找到大名鼎鼎的斯皮爾伯格時,小說同樣被否定。
作家垂頭喪氣地來到電影公司老板面前訴苦道:“他們都說不行,看來是改編不成電影了……”老板對他說:“別灰心,相信我的看法,一定會找到識貨的編劇?!?/p>
作家找到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編劇是巴瑞·莫羅。莫羅看完小說后,感動得淚流滿面,答應并很快完成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在經(jīng)過三個導演的執(zhí)導后,電影終于攝制完成。電影一上映便風靡全球,并先后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等四項大獎。這部電影就是《雨人》,這位老板就是索尼娛樂事業(yè)公司總裁彼德·戈柏。
提起這部影片,戈柏曾說:“拿到這部小說我就覺得有市場,但有些編劇太急功近利了。一個企求立刻能看到成功的人往往放棄也最快,就好像一塊丑陋的石頭,膚淺的人只會不屑一顧,而只有智者才知道,經(jīng)過一番雕琢打磨,璞玉終會大放異彩。”(摘自《當代青年·我贏》 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