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是舊中國上海的青幫老大,也是上海灘著名的“聞人”。當時上海灘夠得上“聞人”的只有幾個人,而杜月笙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幫會頭子,走私販毒、包娼包賭自然必不可少,他還手眼通天,人脈極廣,全國的軍政要人、幫會同道都買他的賬。據(jù)說當時如果丟了東西,只要杜老板肯幫忙,不管丟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物歸原主。在上海,杜老板無論什么時候進到哪個舞廳,所有的人都會停下來恭敬地看著他,樂隊馬上改奏迎賓曲。
當然,如果杜月笙的本事僅限于此,那么他就擔不起“聞人”二字。杜月笙還經(jīng)常做點好事,他幾乎是上海所有大學(xué)的校董,免不了要大筆地捐錢,凡是像點樣的公益活動中都有他的身影,慈善募捐中認捐的頭幾名肯定有他的名字。無論是失意的政客還是落魄的文人,只要你有名,到了上海他都養(yǎng)著。大名鼎鼎的段祺瑞、楊度都吃過他的飯,而且在被杜老板供養(yǎng)期間,楊度變成了中共的秘密黨員。
杜月笙之所以有名還在于他在跟上流社會打交道的同時并沒有忘了幫會最初的宗旨:以特殊的方式為某一部分下層百姓討利益。因此,在上海普通民眾的眼里,杜老板的口碑也是相當不錯的。在當時的上海,不管你是街頭的小販,還是四馬路的流鶯,如果受了欺負,只要運氣夠好被杜老板知道了,他就會管。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工人罷工都有幫會的力挺,特別是那些處于社會最底層的碼頭工人、人力車夫的“維權(quán)活動”,它們無一例外都得到了杜月笙的支持。為了支持這些罷工,杜月笙不惜冒著跟政府當局搞翻的危險。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抗戰(zhàn)以后杜月笙之所以在國民黨政府那邊越來越失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這種替工人“維權(quán)”的行為。
一個國家中,當政府尤其是警察和司法部門不能維護秩序,不能還下層百姓一個起碼的公道時,下層百姓就會去求助黑社會。黑社會也自然會以下層社會執(zhí)法者面目的出現(xiàn),在很多場合里充當裁判員。舊中國的種種亂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摘自《歷史的底稿》中國檔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