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謀長劉庸誠在淞滬會戰(zhàn)中負傷,又參加了南京保衛(wèi)戰(zhàn)。1937年12月12日夜,在城內(nèi)太平門附近的富貴山地下室燒完軍事文件后,他抬頭看了看,發(fā)現(xiàn)整個指揮部已經(jīng)沒幾個人了,急忙拉著衛(wèi)兵小魏跑出地下室。這時候中華門方向槍聲不斷,中國守軍使用的捷克式機槍的聲音劉庸誠是熟悉的,但已經(jīng)聽不到炮聲了,說明日軍已經(jīng)占領了城門,交火應該是在城垣地段。
富貴山就在太平門東邊。在稠密的夜色中,小魏想往城門方向跑,被劉庸誠一把拉住。劉庸誠知道,出太平門等于往日軍的正面撞過去,葉肇、鄧龍光的廣東部隊雖然已經(jīng)冒死沖了出去,但畢竟他們是幾千人,要是兩個人走太平門難保不被日軍捕獲,于是他拉著小魏掉頭穿越南京城往挹江門方向飛奔而去。
此時整個南京漆黑如墨,陷入了一種不可言說的詭異氣氛中。大街上人影憧憧,哭聲和喊叫聲此起彼伏,那是些想在這一夜逃出南京的市民。更多的則是士兵,他們默然無聲。不停咒罵的,是靠在墻邊走不了的傷兵。沒人知道他們在罵誰。人群幾乎全部涌向挹江門。
出了挹江門就是下關江邊,過了長江,到達北岸就安全了。這是很多人的想法。至于怎么過江,是否過得了江,人們都已經(jīng)顧不得去想了。不知道跑了多久,劉庸誠和小魏兩人終于沖出了亂成一片的挹江門。深夜時分,江邊人山人海,船只卻寥寥無幾,絕大多數(shù)軍民只能望江興嘆。有人開始沿江往上游跑,另有不少人奔下游而去。一些士兵見沒船,又掉頭回到城里。劉庸誠陷入茫然,作為教導總隊作戰(zhàn)參謀,他知道無論是上游的上新河方向還是下游的燕子磯方向都必定有日軍的攔截部隊,要想脫險唯一的辦法就是過江。
小魏著急地問:“劉參謀我們該怎么走?沒船?。 眲⒂拐\穩(wěn)了下心神,問:“你害怕不害怕?”小魏下意識地立正,說:“不害怕!”時間已越發(fā)緊迫,劉庸誠拉著小魏在江邊尋找船只以外的渡江工具。找來找去,他們發(fā)現(xiàn)一塊木板。就是它了!木板扔到江里,劉庸誠叫小魏先爬上去,隨后自己也上去了。木板實在太小,剛好能放下他們倆,由于江水洶涌,在向?qū)Π秳澋臅r候,木板有幾次差一點就翻了。寒風中的江面上星星點點,市民和士兵找來各式各樣的渡江工具,比如臨時編成的筏子、浮木、大盆、門板等等。此時就只能看命大不大了,因為一個激流沖來沒準人就會被打翻,或者被沖向更漆黑的下游。
劉庸誠和小魏伏在木板上用雙手劃著水,正在這時候有條小船從他們身邊劃過,小魏大喊一聲:“船!”劉庸誠也看到上面是五六個士兵,他叫那船等一等,說自己是教導總隊的參謀。小船靠近了他們,把劉庸誠和小魏拉上船,繼續(xù)疾速向北岸劃去。這是條木船,上面的人都很疲憊,他們輪番劃著,一路上都沉默不語。
劉庸誠回望了一眼南京城,多處火光沖天,但槍聲似乎漸漸停息了。當大家意識到這一點時,幾乎同時心里一緊。劉庸誠一行人抵達對岸的浦口時,天已經(jīng)蒙蒙亮了。這是1937年12月13日凌晨的天空,灰沉沉的,用“云色慘淡,冷風凄切”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摘自《抗日戰(zhàn)爭的細節(jié)》江蘇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