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透氣”的潛艇 現(xiàn)在的飛機、汽車、輪船,乃至個人的手機,都是通過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來導航的,但潛艇卻有些特別。潛艇固然也用到了GPS,但僅僅在浮出水面的時候;在水下的時間,它則是通過一種叫“加速度測量儀”的裝置來導航的。原因無他,蓋因為GPS信號是一種電磁波,而電磁波不能鉆透很深的水體。
那么,加速度測量儀又是如何導航的呢?設想一艘潛艇從某個已知的位置出發(fā),在每一次轉彎或者改變速度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力;根據(jù)這個力的大小和方向,通過電腦就可以快速計算出潛艇離開最初位置的距離和方向,于是就可以確定此刻的方位。
但這樣計算出的位置,遠沒有GPS定位精確,時間一長,免不了“失之毫厘,謬之千里”。所以,潛艇要不時地浮出水面,通過接收GPS信號來校準:把最近一次浮出水面的位置當作之后航程的起始位置。只要一天不浮出水面用GPS信號校準,等它浮出水面時,實際所處位置與儀器指示位置的偏離誤差,就會達到1千米的量級。
量子來幫忙 但現(xiàn)在,一位英國科學家發(fā)明的一種叫“量子加速度測量儀”的裝置,可以把誤差縮小到1米之內。
顧名思義,這也是一種加速度測量儀,所以其基本原理跟之前的加速度測量儀是一樣的,只是它對外力特別敏感而已。
這位科學家是從一項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中得來靈感的。這項技術就是華裔科學家朱棣文等人發(fā)展起來的“利用激光捕獲和冷卻原子”的技術。利用該技術,現(xiàn)在可以把一團置于真空中的原子,冷卻到比絕對零度稍微高零點幾個K。一旦冷卻到如此低的溫度,這團原子就進入了物理學上一個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量子狀態(tài)。但這個量子狀態(tài)是很容易被來自外界的力破壞掉的。測量出它受到破壞的程度,就可以計算出這個外力的大小和在三維空間的方向。
預計2015年,首臺量子加速度測量儀的樣機將被制造出來,先在陸地上進行測試,若測試獲得成功,到了2016年,將裝配到英國的一艘潛艇上。
敏感也帶來麻煩 說實話,這套水下定位系統(tǒng)太敏感了,以至于需要把潛艇駛過的不同海域的引力差別都要考慮進去。譬如說,當潛艇駛過海底的一座山脈附近時,會受到山脈微小的引力作用。這個力會被量子加速度測量儀探測到。但它自身是無法區(qū)分這是山體的引力還是潛艇轉彎或加速產生的力的,這意味著我們還需要配備一份“海底引力分布圖”對導航做修正。
超級精確的導航可以讓潛艇在執(zhí)行任務時,更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因為它不需要時不時地浮出水面來接收GPS信號。不過,這項技術的最大用處可能還是下一代武器。因為對于潛艇來說,沒必要把定位精確到米的量級,但對于導彈或炮彈來說,就有必要了。
除了軍事,在民用上也會派上大用場。譬如在GPS信號一旦中斷就非常危險的場合,如未來自動駕駛的汽車等地方,量子加速度測量儀可以暫時替代GPS。而GPS信號的中斷也并非罕見,當太陽活動異常的時候,GPS信號是很容易突然中斷的。?笪(石無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