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早年從事工運活動。1934年參加長征,先后任紅8軍團、紅5軍團中央代表,紅3軍團政治部主任。抗戰(zhàn)初期,領導華北地區(qū)的敵后抗戰(zhàn)。1939年11月進入華中敵后,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領導皖東軍民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任新四軍和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政委。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政委,同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等領導整編部隊,堅持華中敵后抗戰(zhàn),挫敗日偽軍對蘇中、蘇北地區(qū)的“掃蕩”。1943年3月起任中央軍委副主席??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在毛澤東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期間,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解放戰(zhàn)爭時期繼續(xù)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并兼任總政治部主任,參與制定奪取解放戰(zhàn)爭徹底勝利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紅軍工人師的締造者
領導早期工人運動,劉少奇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初期,訓練了無產階級隊伍。這支由工人組成的紅軍部隊,在1930年代中期的中國社會,堪稱奇跡。
1933年,為了粉碎蔣介石的第四次“圍剿”,2月17日,劉少奇在瑞金主持了中國店員手工藝工人工會籌備會。在會上,劉少奇提出:3月份動員兩千會員參加紅軍,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店員手藝工人師。劉少奇的建議,得到與會者熱烈響應。這是我們至今所能查到的最早的關于組建工人師的倡議。
10天以后,即2月27日,蘇區(qū)苦力運輸工人工會籌備會在瑞金沙洲壩棗子排村召開。會議決定:在3月份征調1000名會員參加紅軍。根據與會同志的熱烈請求,劉少奇鄭重向中革軍委領導要求:將加入紅軍的苦力運輸工人組成“苦力運輸工人師”。4月1日、5月1日,中國農業(yè)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和中國店員手工藝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先后在瑞金正式召開。劉少奇再次向中央蘇區(qū)的工人兄弟們發(fā)出參軍號召。
要組建一支完全是純工人階級的勁旅,絕非一蹴而就、朝夕之功。劉少奇便抽出大量時間,經常指導全總蘇區(qū)執(zhí)行局的干部及地方工會的同志進行調查,弄清每一個工人的政治立場是否堅定,身體是否強壯,家庭親屬情況等等。經過一番細致周密的組織工作,終于完成了這個偉大而艱巨的任務。
1933年7月底,在劉少奇等同志不懈努力下,中國工農紅軍工人師組建完畢。全師共約8000人,轄3個團。
1934年2月,奉中革軍委之命,工人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23師,在中央紅軍西方軍的編成內。在陳毅司令員領導下,開赴中央蘇區(qū)永豐、龍崗前線,投入保衛(wèi)中央蘇區(qū)西線反“圍剿”戰(zhàn)爭。
長征期間,劉少奇率紅8軍團隨紅3軍團突破敵第二、第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臨武、嘉禾、藍山一線。紅8軍團轄第21、第23兩師,其中,第23師,就是劉少奇親自領導組建的工人師。隨后,劉少奇率部火速投入湘江戰(zhàn)役之入關戰(zhàn)斗,突破了蔣介石第四道封鎖線,保障了中央機關安全渡過湘江。
12月3日,紅8軍團進入西延山脈瑤民區(qū)域。4日,翻越長征以來第一座高山———越城嶺主峰老山界。
在險峻陡峭的老山界,劉少奇接到了軍委的急電。命令紅8軍團扼守老山界,阻擊桂軍第44師王贊斌部等追敵,掩護全軍通過。這樣,劉少奇的紅8軍團成為全軍的后衛(wèi),單獨扼守老山界兩天兩夜。
扭轉中共在白區(qū)工作中的被動局面
1936年春,中共中央派劉少奇赴華北,作為黨中央代表領導北平、天津、河北、山西、東北等地整個北方的白區(qū)工作??疾靹⑸倨嬖谶@一時期的工作實績,他有三方面的突出貢獻。
端正北方黨的思想政治路線。這段時間,劉少奇在黨內外刊物上發(fā)表了《肅清立三路線的殘余———關門主義冒險主義》《肅清空談的領導》《論北平學生紀念郭清烈士的行動》《關于共產黨的一封信》等不少文章,清算關門主義、冒險主義等統治北方白區(qū)多年的“左”的一套,大力貫徹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精神。同時,他還通過改組北方局等領導班子、向一些地區(qū)委派干部等組織措施,改變長期以來北方黨組織同中央比較疏遠的狀況,從思想上政治上將北方黨組織和黨員帶到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新政策的旗幟下。
抓住時機,重建黨組織,發(fā)展新黨員,迅速壯大黨的隊伍。劉少奇到北方后,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建立了在內戰(zhàn)時期遭破壞的華北地區(qū)各級黨組織。劉少奇不失時機地將關在國民黨監(jiān)獄的一批黨的高級干部營救出獄,并將他們派往各地黨組織。在北方局大力批判關門主義的形勢下,各地黨組織發(fā)展了大量新黨員。特別是活躍在北平、天津等地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以及參加“一·二九運動”的學生會、學生聯合會中的先進分子大批轉為中共黨員。這為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共在華北的發(fā)展,作了力量上和干部上的準備。
總結中共在白區(qū)斗爭的歷史教訓,提出一整套正確的白區(qū)斗爭策略方針。1936年前后,劉少奇根據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新政策,寫了《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的區(qū)別及其聯系》《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基本原則》等多篇文章,提出一整套策略方針。特別是1936年4月他寫的《關于白區(qū)職工運動的提綱》,闡明了白區(qū)斗爭中的公開工作和秘密工作、合法斗爭和非法斗爭、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等一系列重大關系。
這是中共關于白區(qū)工作的第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文件,是指導白區(qū)斗爭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中共白區(qū)工作的根本轉變。隨后,劉少奇還在1937年2、3月向中共中央寫了《關于大革命歷史教訓的一個問題》《關于過去白區(qū)工作》等4封長信,總結中共在白區(qū)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提出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對白區(qū)工作的指導“是一貫地犯了‘左’傾冒險主義與宗派主義的錯誤”。劉少奇的這一舉動,是延安整風運動中全黨總結歷史經驗、分清路線是非的先聲。無論是提出白區(qū)斗爭的一整套策略方針,還是全面總結白區(qū)工作歷史經驗,劉少奇都是中共黨內的第一人。
開創(chuàng)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重建新四軍軍部
“七七事變”前夕,國難當頭,華北危急,華北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在這個緊要時刻,劉少奇代表黨中央,來到北方局主持工作,大力糾正黨內“左”傾錯誤路線,發(fā)展統一戰(zhàn)線,進行抗日救亡斗爭。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八路軍3個師開往華北前線。此時,華北地區(qū)在劉少奇領導下,中共組織已經普遍重建和恢復,黨員人數大量增加。這樣,兩支隊伍、兩股力量會合起來,迅速打開了華北抗日斗爭的新局面。到1938年10月,八路軍由原來的4.4萬人增至15.6萬人,在中共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山西新軍到1939年夏有50個團7萬余人。
與此同時,劉少奇抓住由于日軍侵占造成敵后政權真空的時機,委派干部出任專員、縣長,并力主建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權。敵后第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就是劉少奇不顧一些人的反對,于1937年11月16日指示聶榮臻籌備建立的。后來,八路軍又陸續(xù)開辟了晉西南、晉東南、晉冀豫等黨政軍齊備的抗日根據地。各根據地的軍事領導一般由八路軍干部兼任,而擔任黨、政領導的,大多是北方局系統的干部。如果八路軍開進華北后沒有地方干部,政府工作、群眾工作沒有人做,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就不可能那么快、那么廣,建立了也不可能鞏固。
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黨在敵后武裝斗爭的戰(zhàn)略部署是鞏固華北、發(fā)展華中,派劉少奇任中原局書記,執(zhí)行發(fā)展華中的重任。劉少奇主政華中全面工作后,審時度勢,力排眾議,確定以開辟蘇北為戰(zhàn)略發(fā)展方向。在劉少奇領導下,華中各部隊紛紛深入敵后,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抗日武裝力量,先后建立了豫皖蘇、皖東、皖東北、蘇北根據地,并先后在皖東、津浦路東半塔集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的進犯,取得反磨擦斗爭的勝利。經劉少奇提議,中共中央調八路軍黃克誠部從華北揮師南下。皖南新四軍陳毅部也從蘇南渡江北上。到1940年6月,在劉少奇的統一指揮下,八路軍、新四軍南北夾擊,一舉殲滅不斷進攻新四軍的頑固派韓德勤部主力12個團共1.1萬余人。黃橋決戰(zhàn)的勝利,使蘇北隴海鐵路以南、長江以北、大運河以東直到黃海邊的廣大地區(qū),都已被共產黨控制。中共中央確定的開辟蘇北、發(fā)展華中的戰(zhàn)略方針勝利實現。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后,針對國民黨反動派消滅新四軍的圖謀,劉少奇于1月17、18日兩次向中共中央提議,重新“在蘇北成立新四軍軍部,并以陳代軍長”。中央同意劉少奇的提議。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正式向全國發(fā)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不久,中共中央又發(fā)出黨內通知,任命劉少奇為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新四軍軍部重建后,以嶄新的面貌縱橫馳騁在華中蘇、皖、魯、鄂、豫5省的抗日戰(zhàn)場。全軍總人數當年即由9萬人發(fā)展到13.5萬人,成為繼八路軍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支勁旅。
調10萬軍隊先機進入東北,為三大戰(zhàn)役準備了條件
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劉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共中央主席,指揮了先機東北的戰(zhàn)略爭奪。9月7日,劉少奇指示華東局立即抽調一批東北籍干部派往東北。
9月11日,劉少奇以中共中央名義下達命令:山東分局抽調4個師12個團共2.5萬至3萬人,分散經海道進入東北;9月15日又下令:從華北、華中選調100個團的軍事干部,迅速前去東北。
9月17日,劉少奇起草中共中央致重慶中共談判代表團的電報,提出:我們全國戰(zhàn)略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御的方針,否則我之主力分散,地區(qū)太大,處處陷于被動;提議新四軍江南主力立即轉移到江北,皖南、皖中新四軍第七師也向北撤退,從山東、華中抽調10萬至15萬人北上,控制冀東、熱河。以毛澤東、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回電完全同意。
9月19日,劉少奇起草中共中央給全黨的指示,正式提出“全國戰(zhàn)略方針是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同時命令:山東部隊主力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3萬兵力到冀東,3萬兵力進入東北;新四軍除五師外,調8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浙東部隊撤向蘇南,蘇南、皖南主力撒返江北;晉冀魯豫軍區(qū)準備3萬兵力在11月調到冀東和進入東北。
隨后,劉少奇從各單位抽調大批政治、軍事干部派往東北。先后開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達11萬人,干部2萬余名,其中包括4名中央政治局委員陳云、彭真、張聞天、高崗,5名中央委員李富春、林彪、李立三、羅榮桓、林楓和10名中央候補委員。
這一重大戰(zhàn)略調動,打破了國民黨企圖搶占東北以便南北夾擊關內解放區(qū)的圖謀,同時又及時將駐在南方國民黨心腹地帶的兵力集中到江北,避免了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從全國看,中共領導的軍隊已經從東北、華北到華中連成一片,擺脫了分散被動的局面,處于有利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為奪取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5年10月11日,毛澤東從重慶回到延安,隨即因勞累過度住院治療。劉少奇繼續(xù)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指揮東北戰(zhàn)場。11月,配備了美式機械化裝備的國民黨第13軍、第52軍共7萬人,通過海運趕到秦皇島登陸,向裝備落后的中共軍隊大舉進攻,16日占領山海關。中共軍隊于11月底主動撤離錦州、沈陽。劉少奇根據情況變化,適時調整戰(zhàn)術。
11月20日,劉少奇以中共中央名義指示東北局:“你們應迅速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基礎,并加強熱河、冀東的工作。應在洮南、赤峰建立后方,作長久打算”。劉少奇把這種策略叫做“讓開大路,占領兩廂”。11月23日他向在重慶的周恩來通報說:已去電要彭真、林彪在蘇軍撤退后“速從城市及鐵路沿線退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12月下旬,毛澤東病情稍有好轉,在仔細研究了東北局勢后,寫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這一指示同劉少奇一個多月來指揮東北“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部署完全一致。到12月底,東北我軍擴編到22萬人,部隊向東滿、北滿、西滿各戰(zhàn)略要地展開,逐步建立起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為未來三大戰(zhàn)役首先從東北發(fā)動,準備了條件。
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正緊張進行的時候,毛澤東委托劉少奇提前研究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針問題,事實證明是極富遠見的。劉少奇的論述,對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入城市,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民經濟恢復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評價一個人是不是軍事家,有三方面的標準:一、是否擔任過軍隊的高級領導職務;二、是否具有重要的軍事業(yè)績,即是否成功地指揮過戰(zhàn)役層次以上的戰(zhàn)爭,或對軍隊建設作出過重要貢獻;三、是否有重要軍事論著,或提出過重要軍事思想。一般地說,一個人只要具備其中的兩條,就可以是合格的軍事家。
考察劉少奇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他足以同時具備這三方面的條件。因此,劉少奇是一位軍事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無產階級軍事家。
1955年,在評定高級軍銜的初步方案中,劉少奇被評為元帥,當時他正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授銜前,毛澤東建議:“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劉少奇、鄧小平等都未授元帥銜。
(摘自《解放軍報》1998年11月23日,《中共黨史研究》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