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病是葡萄生長期引起果實腐爛的主要病害,可使產量損失20%~60%,病害大流行年份還可能造成絕收。西北地區(qū)近年該病發(fā)生趨重,需引起注意。
1 癥狀表現(xiàn)
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包括穗軸、果梗和果粒)及枝蔓,也能危害葉片。
一般掛果部位低,尤其是靠近地面的果穗先發(fā)病,多數(shù)從硬核至轉色期開始表現(xiàn)癥狀。果穗受害通常穗軸和果梗先發(fā)病,產生淡褐色、水漬狀不規(guī)則形病斑,呈軟腐狀,外皮易被擦爛,病斑逐漸向果粒蔓延,感病穗軸常干枯縊縮。果粒發(fā)病時,從基部開始變成淡褐色軟腐狀,并迅速蔓延至整個果面,果粒變軟,沒有彈性,果皮失去光澤并密生灰白色后轉為灰黑色的小皰點(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手觸之有粗糙感,最后整個果實變褐腐爛,受振動易脫落。也有一些病果掛于果穗上,逐漸失水成為豬肝色并有明顯棱角的僵果經久不落。天氣潮濕時病果穗有一股特有的霉爛氣味。
枝蔓或幼苗多從受損傷或近地面處發(fā)病,病斑初呈水漬狀淡紅褐色,邊緣深褐色,以縱向發(fā)展速度較快,后變?yōu)樯詈稚园枷?,其上亦密生灰白色轉灰黑色的小粒點,病部下端常隆起呈腫瘤狀。最后皮層撕裂成纖維狀,與木質部分離。病斑上部枝梢生長衰弱或干枯死亡。
葉片發(fā)病多從葉緣或受傷部位開始,初為暗綠色或淡褐色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具不明顯同心輪紋的褐色至紅褐色大斑,直徑可達4~5 cm,病斑表面亦生有灰白色小粒點。天氣干燥時病斑易破裂穿孔。
2 發(fā)病過程
白腐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病枝梢、病果、病葉等)和土壤中越冬。僵果上分生孢子器的基部,有一些由密集的菌絲體組成的子座組織,對不良環(huán)境條件有很強的抵抗力,如僵果沒有腐爛,這些病菌可存活4~5年之久;分生孢子在土壤中也能存活1~2年,一般以地面及土表20 cm內的孢子最多。越冬后的病菌組織于次年春末夏初溫度升高又遇雨后,可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及孢子。分生孢子靠雨滴濺散傳播,萌發(fā)后以芽管對靠近土面的果穗及枝梢進行初侵染,侵入途徑主要是傷口和果實的蜜腺,亦可從較薄的表皮處直接侵入。初侵染發(fā)病后,病部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又通過雨滴濺散或昆蟲媒介傳播,在整個生長季可進行多次再侵染。病害潛育期一般5~7天,最適條件下,感病品種上的病害潛育期只有3~4天,而抗病品種可長達10天。
3 發(fā)病條件
3.1 氣象因素 葡萄白腐病的發(fā)生與流行和高溫高濕天氣條件有密切關系。病菌分生孢子的萌發(fā)和侵入雖然可在13~40 ℃范圍內進行,但以26~30 ℃時萌發(fā)率最高。孢子萌發(fā)要求95%以上的相對濕度,飽和濕度條件下萌發(fā)率可達80%以上,而濕度低于92%便不能萌發(fā)。在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病害潛育期僅3~4天。因此,在我國北方葡萄產區(qū),6月中下旬便開始發(fā)病,7—8月高溫多雨濕度大,特別是遇暴風雨或冰雹,常引起白腐病的大流行。
3.2 栽培因素
1)白腐病菌是一種主要通過傷口侵染的兼寄生菌,葡萄植株的生育狀況和其對病菌的抗性有密切關系。肥水供應不足、管理粗放、其他病蟲害防治不力、病蟲及機械損傷較多的園,白腐病發(fā)生較重。
2)立地條件及管理也與病害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排水不良、土壤瘠薄、雜草叢生,或修剪不當、過于郁閉的果園,田間濕度大,透光差,有利于白腐病的發(fā)生。清園及田間衛(wèi)生搞得不好的果園,發(fā)病較重。
3)結果部位高低與發(fā)病也有密切關系。結果部位低,靠近地面的果穗總是最先發(fā)病,且發(fā)生較嚴重。據資料報道,有80%的病穗出現(xiàn)在離地面40 cm及以下部位,而其中60%的病穗集中于離地面20 cm及以下部位。
4)架式與發(fā)病有一定關系。立架式比棚架式發(fā)病重,東西架向比南北架向發(fā)病重。
5)果實成熟度與發(fā)病亦有一定關系。一般幼果較抗病,果實著色后愈接近成熟愈容易感病,可能與糖分含量較高而降低了抗病性及利于病菌侵染和寄生有關。因病菌孢子在清水中萌發(fā)率極低,而在2%的糖液中萌發(fā)很好。但也有研究認為,當年所結的二次果,幼果發(fā)病率也 很高。
3.3 品種因素 不同品種對白腐病的抗性有明顯差別。抗性較強的品種有黑虎香、紫玫瑰香、保爾加爾、卡它巴等;中等感病的品種如紅玫瑰香、黃玫瑰香、上等玫瑰香、龍眼、吉姆沙等;佳利釀、福爾馬多、甜水等品種高度感病。
4 防治方法
4.1 減少菌源
1)冬季清園。徹底清園可大量減少次年初侵染的菌源。秋冬季結合休眠期修剪,徹底清除病果穗、病枝蔓,刮除可能帶菌的老樹皮;徹底清除果園中的枯枝蔓、落葉、病果穗等,然后將清掃的病殘體集中焚毀。對果園土壤進行深耕翻曬。次年開春前對植株噴1次10%賺實乳油4 000倍液,或3~5波美度石硫合劑,再用80%金納海水分散粒劑800倍液噴布土面,也可地面撒藥粉滅菌,或金納海400~500 g+硫磺粉500 g+碳酸鈣l kg混合均勻后撒于果園地面,每畝撒1~2 kg。
2)生長季節(jié)搞好田間衛(wèi)生。生長季結合管理勤加檢查,及時剪除早期發(fā)現(xiàn)的病果穗、病枝蔓,收拾干凈落地病粒,帶出園外集中深埋。
4.2 加強管理
1)栽培抗病品種。在病害經常流行地區(qū),盡可能不種植高度感病品種,而代以園藝性狀好的中抗或高抗品種。
2)增施有機肥。一般果園按照“斤果斤肥”的原則施有機肥,高產果園甚至要“1斤果2斤肥”。增施優(yōu)質有機肥,如羊群精制有機肥和益恩木復合微生物菌劑、桂蓋美加土壤調理劑、微量元素斯德考普配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植株長勢,提高抗病力。
3)提高結果部位。采用棚架式,結合綁蔓和疏花疏果,使結果部位盡可能提高到40 cm以上,減少病菌接觸機會,有較好的避病作用。
4)疏花疏果。根據果園肥力水平,結合修剪和疏花疏果,合理調節(jié)掛果量。
5)精細管理。加強肥水、摘心、綁蔓、摘副梢、中耕除草、雨季排水及其他病蟲防治等田間管理,創(chuàng)造利于植株生長而不利于病害發(fā)生的生態(tài)條件。
4.3 化學防治
1)萌芽前。對上年發(fā)病嚴重的果園,全園噴1次柔水通4 000倍液+10%賺實乳油(戊菌唑)3 000~4 000倍液,或25%金力士乳油5 000~ 6 000倍液,同時地面細致噴1次80%金納海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
2)套袋前。上年病害嚴重的果園,結合花后到套袋前浸果1~2次,可使用柔水通4 000倍液+10%賺實乳油2 000倍液。上年病害輕的果園,可在套袋前選噴柔水通4 000倍液+80%金納海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預防病害。
3)發(fā)病期。病害發(fā)展可分為以下3個時期:①始發(fā)期。以病果出現(xiàn)為標志,發(fā)病早晚與坐果后雨水早晚和雨量大小有密切關系。當旬雨量達15 mm,其中最多一次達6~7 mm,加上5~6天的潛育期,即可預測始發(fā)期到來。②盛發(fā)期。以病穗率達10%為盛發(fā)期低限,進入盛發(fā)期的早晚取決于7月上中旬大雨出現(xiàn)的時期,即以果實著色期的降雨量為根據,當旬降雨量或最大二次降雨量在60 mm以上,加上3~4天的潛育期,即可預測盛發(fā)期到來。③持續(xù)期。盛發(fā)期持續(xù)的長短,取決于雨季結束的早晚。
噴藥防治應在病害始發(fā)期噴第1次藥,以后根據病情及天氣情況,每隔7~15天噴1次,共噴3~5次。下列藥劑對葡萄白腐病有一定防效:70%麗致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80%金納海水分散粒劑800~1 000倍液、25%金 力士乳油5 000~6 000倍液、10%賺實乳油 3 000~4 000倍液,以及1 ∶ 0.75 ∶ 200波爾多 液等。
80%金納海水分散粒劑有效成分為福美雙,是預防葡萄白腐病的高效保護性殺菌劑,兼治葡萄白粉病、炭疽病、黑痘病、穗軸褐枯病和褐斑病等。10%賺實乳油有效成分為戊菌唑,是目前進口殺菌劑中唯一登記保護兼治療葡萄白腐病的高效殺菌劑,幼果期使用安全有效(可以用2 000倍液浸果后套袋,防病效果極佳),而且對果實細胞分裂沒有影響,兼治葡萄炭疽病、黑痘病、白粉病、穗軸褐枯病和褐斑病等。上述各種藥劑配制前,應先在水中加入進口水質優(yōu)化劑柔水通4 000倍液,調節(jié)水的酸堿度,提高粘附性,增強滲透力,減少雨水沖刷,提高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