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部分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由心理健康所導致的不良事件愈發(fā)增多。奧爾夫音樂治療有著其他心理治療手段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使學生得以全面發(fā)展,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康人格,增進其社會適應能力,是當前高校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心理治療手段。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治療;推廣實踐
中圖分類號:J6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5)10-0133-02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并由此形成奧爾夫音樂治療法。音樂治療是一門新興的,集心理學、醫(yī)學和音樂為一體的邊緣學科,是音樂除了傳統(tǒng)藝術的作用之外的衍生通過音樂治療,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下,進行自我的感知,使其可以在一個寬松、愜意的環(huán)境下接受心理治療,習得良好的情緒管理方式。如何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抗壓和排解不良情緒的能力,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和諧地步入社會,將成為當今各大高校研究的一大課題。筆者在寧波大學開設音樂治療課程,通過回顧教學活動的過程,分析相關視頻資料,整理教學參與者的感想,總結奧爾夫音樂治療法中的參與者所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對奧爾夫音樂治療在寧波大學的教學實踐及其推廣應用予以系統(tǒng)探研。
一、奧爾夫音樂治療的方法
1游戲即興法
奧爾夫認為,所有的音樂教學應當從“游戲”入手,而通過即興達到它的目的,由于一開始陌生的大家在一起,有些人會緊張,有些人會焦慮,但是通過游戲,大家最后都會融入到游戲中。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即興法,可以有效的打開一個人的交際圈,讓兩個本來沒聯(lián)系的人互相聯(lián)系密切起來,并且使人笑口常開,在游戲中增強了社交能力,這就是游戲即興法的魅力,也是奧爾夫音樂治療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2節(jié)奏運用法
在奧爾夫看來,想要激發(fā)學生音樂才能,讓學生的音樂才能得以發(fā)展,應該從其自然趨勢出發(fā)。如筆者曾用一個紙杯作為四分音符,兩個紙杯就是兩個八分音符,以此遞增,通過堆疊不同的數(shù)量來表達音符的時值長短,逐漸往上增加變化,由簡到難,通過觀察,這段時間里,同學們的精神力高度集中,手眼的協(xié)調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明顯的提升。由于節(jié)奏是固定的,每個小節(jié)就那么幾拍,所以沒有對錯,這一拍沒跟上,可以從下一拍再開始,這是奧爾夫音樂治療中的一種方式,提升參與者的自信心,讓參與者對自我有充分的認知。從一開始的不敢表現(xiàn)自我,到課程結束時的勇于自我表達,這個階段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信心,找尋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參與者提高自信心。
3體態(tài)律動法
按照奧爾夫的理念,音樂應是和身體動作相結合的。人類從原始時期的音樂就是以邊跳邊唱的形式出現(xiàn)的,當時的人們就已經讓音樂和身體的動作相結合。兒童會邊唱邊跳來表達音樂,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化程度的加深,學生越來越不愿意放開手腳并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體態(tài)律動法可以讓成年人放松自我,解放天性,并且能更好地融入到集體環(huán)境中。如用敲打身體不同部位發(fā)出不同聲音等方法,來告訴同學彼此的手機號碼是多少。然后讓同學們先聽一段節(jié)奏感分明的音樂,并要求他們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試著先想想該如何用肢體來表達這段旋律,再在導師的帶領下統(tǒng)一用肢體模仿著音樂旋律的走向,用體態(tài)律動來體現(xiàn)音樂的高低起伏。這個訓練的治療目的就是訓練學生身體各個部位的平衡能力以及學會與他人合作配合的能力,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感和自我表現(xiàn)能力。通過體態(tài)律動,與同學們進行互相之間的肢體交流,可以更好的增強參與者的自我表現(xiàn)能力和集體合作精神。
由于學習、生活與就業(yè)各方面的壓力劇增,當代大學生在情緒上普遍存在缺乏穩(wěn)定性的現(xiàn)象,改善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成為高校心理治療的首要問題。奧爾夫音樂治療,通過體態(tài)律動的方式,讓學生全身心融入到音樂中,用身體去感受音樂的變化,將身體同化在音樂中,更有助于提高音樂治療的成效,緩解心理壓力。通過集體活動所帶來的交互作用,使得個體在活動中通過互相觀察、體驗、學習來認知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新的感受音樂的方法,提升人際關系、自我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4奧爾夫自制樂器法
制造與演奏專業(yè)樂器對于非音樂專業(yè)大學生而言,技術難度較高。然而,奧爾夫自制樂器就不同了,這種方法是在身邊沒有常規(guī)性的樂器時,通過周圍一些隨處可見的物體來表達音樂,能夠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樂器中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是打擊樂器,自制節(jié)奏樂器即自己動手制作可通過擊打來發(fā)出聲響的簡易樂器。在日常教學中,師生就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學中常用的打擊樂器,表現(xiàn)音樂的進行、休止、速度、力度、段落、情緒等,讓從來沒有體驗過創(chuàng)造音樂的人,在音樂中舒展想象,感悟樂趣。創(chuàng)造成功后的喜悅,能極大地增強自身的信心,改善參與者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自制奧爾夫樂器,上手簡單,簡便易學,降低了音樂的專業(yè)限制,不受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束縛,有效提升學生的手腦并用能力,強調創(chuàng)新和集體合作意識。
研究表明,有著心理亞健康的學生,往往是由于自身的平衡壓力的能力不夠,不善于表達內心情感。采用上述教學手段,在奧爾夫音樂治療過程中逐漸使學生敞開心扉,調節(jié)心理。大學生通過參與奧爾夫音樂治療的課程,不僅豐富了他們自身的內心世界,改變了他們本來的觀念和思維,而且使其更善于自我表現(xiàn)。奧爾夫音樂治療是團體音樂治療,團隊合作是溝通的良好途徑,可以提升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奧爾夫音樂治療的推廣實踐
1推廣的途徑
(1)學生互相傳播
由于奧爾夫音樂治療的趣味性,可以讓學生自發(fā)地進行傳播推廣。在奧爾夫音樂治療中學生們若受益匪淺,在課堂中得到娛樂和陶冶情操,那么學生們就會口耳相傳,現(xiàn)身說法,讓本校甚至外校的同學都來選課。不過由于條件所限,這種方式只能局限在某一地區(qū)的部分高校,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都有較高要求。
(2)進行師資培訓
如今學校越來越重視教師的崗位培訓,每年都會有組織地定期地進行教師培訓。舉辦一個集中培訓班,直接培訓奧爾夫音樂治療的師資,也是進行快速推廣傳播的一種手段。當然,組織培訓人力投入和經濟成本都比較大,必須得到學校和院系的有力支持,對普通教師而言,單靠一己之力顯然不切實際。
(3)通過互聯(lián)網傳播
當今社會,網絡已經運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錄制網絡課程視頻,在網上傳播,直接解決了各種方式所帶來的局限。由于視頻聊天、微博、微信等網絡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以及慕課等網絡教學方式的廣泛應用,錄制一門好的網絡課程,在互聯(lián)網上進行宣傳推介,其影響力和傳播速度也是利用傳統(tǒng)媒介傳播所無法想象和比擬的。其主要缺陷在于網絡傳播的碎片化和獵奇性,吸引大家眼球的可能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噱頭,而非奧爾夫音樂治療的本質精髓。
2推廣的優(yōu)勢
(1)治療方法簡便易學
大學生的自由時間比較多,且普遍對于音樂等藝術較有興趣。奧爾夫音樂治療采用團隊教學模式,取消了專業(yè)限制,讓所有學生皆可介入,一起去體驗音樂,感受音樂,避免了普通心理治療的說教感與孤立性。更兼以是團隊活動,可以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增強人際交流。
(2)對人員、場地、設施要求較低
傳統(tǒng)心理治療對場地和設施要求很高,不僅需要專業(yè)治療室,還要聘請專業(yè)人員,購置醫(yī)療設備。奧爾夫音樂治療并不需要很大的場地,只需要一間教室,一臺可以播放音樂的電腦,還有一個經過培訓的音樂教師即可。奧爾夫樂器和自制樂器可以轉換選擇,所以相比于普通的治療,對于經費上的要求也減少很多。對于普通高校而言,幾乎不需要專門投入成本,經濟實用,簡便易行。
(3)大眾化程度較高
奧爾夫音樂治療并不是以學習知識為目的,而是以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情變化為重。在學習與治療過程中,音樂當然是其中貫穿始終的,但是這主要是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而不是為了聽出這個音樂有多美,有什么藝術上的改變和提升。所以對于高校中沒有音樂基礎的師生,仍然可以參與其中,感受音樂的樂趣,提升心靈的享受。
(4)貼近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音樂可以幫助人們紓解不良情緒,用體態(tài)律動法、即興游戲法、節(jié)奏運用法等來進行情緒調控與管理,有助于大學生們表達自我,表達內心的情感,并且激發(fā)思維和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奧爾夫音樂治療貼近國內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具有傳統(tǒng)心理治療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與適應性,發(fā)展前景廣闊。
綜上所述,奧爾夫音樂治療淺顯易懂,源于生活,大眾化程度高,貼近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學生,并具有團體性特征,改變整個團體的氛圍,從團體變化來帶動個人精神面貌發(fā)生改觀,使學生得以全面發(fā)展,幫助大學生舒緩心理壓力,塑造健康人格,增進社會適應能力,是當前高校健康教育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簡便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
[參 考 文 獻]
[1]彭純子,燕良軾,馬曉虹.大學生社交焦慮團體治療的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2003(04)
[2]李 英,劉愛書,張守臣.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焦慮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5(04).
[3]汪艷玲音樂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應用價值的研究[D]河北大學,2014
(責任編輯: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