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閩臺閩南語歌曲音樂本質(zhì)上屬于中國民歌、民間音樂,屬于大眾化流行歌曲的音樂范籌,是閩南地區(qū)和臺灣及東南亞的一種地域文化,是華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特色歌種。本文通過對閩臺閩南語歌曲演唱中所詮釋的聲腔與韻味特點進行分析,以閩臺閩南語歌曲演唱中的顫腔美、哭腔美、柔美韻味等幾種獨特唱腔為切入點,說明閩南語歌曲聲腔與韻味的獨特之美。
[關鍵詞]閩臺閩南語歌曲;唱腔與韻味; 雅俗共賞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5)10-0073-02
閩臺閩南語歌曲是閩臺地區(qū)獨有的一種特色語言歌種,在演唱中具有自己的獨特聲腔和韻味。王耀華先生曾說過:“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結構層次中,腔韻是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意義的腔節(jié)。腔韻在旋律音調(diào)、節(jié)奏型、落音、規(guī)模幅度等音樂形態(tài)方面表現(xiàn)出由多個腔音列組合而成的特性旋律音調(diào)、由多個單體型或復合型節(jié)奏組合而成的節(jié)奏型、基本定格的落音、相對固定的篇幅規(guī)模等四大特征?!盵1]閩臺閩南語歌曲是閩臺文化地區(qū)的一朵藝術之奇葩,它包含的社會文化性、通俗性、抒情性以及在閩臺兩岸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閩臺閩南語歌曲發(fā)展也已成為世界各地閩南鄉(xiāng)親的關注焦點,閩臺閩南語歌曲這種特色歌種是華夏文化賦予的;它有著濃厚的人文情結以及深厚的歷史淵源,它的聲腔與韻味是獨特且不可替代的。
一、閩臺閩南語歌曲特有的聲腔之美
首先從臺灣民歌說起,臺灣民歌是用閩南語演唱的,最初由閩南地區(qū)移民帶到臺灣,因而許多閩南歌謠成為“臺灣歌謠”,并且在臺灣傳唱。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稱為民謠;還有一種是有作曲、作詞、主唱者的創(chuàng)作歌謠。演唱閩臺閩南語歌曲有獨特的聲腔。“所謂聲腔:依字行腔、字正腔圓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聲腔造型要求,也是聲樂藝術的創(chuàng)造原則,實際上它也是人類不同民族的一切聲樂藝術創(chuàng)造特征。雖然演唱中各有特點,但根據(jù)各自民族語言的特質(zhì)去進行聲樂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表現(xiàn)則是一致的”[2]。閩臺閩南語歌曲的唱腔作為一種特色聲腔的概念,即聲腔美的標準,同時也反映了此種歌曲的藝術手段。閩臺閩南語歌曲在演唱技巧上就是充分掌握了聲腔美的特色演唱方式,才能在民族音樂的百花園中嬌艷地綻放著。這種旋律進行幅度高度統(tǒng)一的演唱需要特殊的托腔演唱來詮釋,閩南語歌曲演唱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聲腔演唱方式讓其聲腔表現(xiàn)出獨特之美。
(一)顫腔之美
顫腔這種唱法通常比較適合演唱深沉或激昂的歌曲,用來表達生活的悲苦與感情的困擾諸如此類的較低沉的歌曲,同時也有歌頌勵志,表現(xiàn)閩南人民不懈奮斗的方式。自閩臺各地區(qū)的戲曲及民歌中吸收的唱腔,逐漸通俗化、流行化,這種顫音的演唱之美常用于對答、走路、送別、哭訴、悲嘆、抒情、歡樂等不同歌曲情境”[3]。它的唱腔特色之美在于閩臺閩南語歌曲的顫音,大多用于歌詞的咬字上以及歌曲的尾音處理上。在演唱歌曲時經(jīng)常拉長尾字的顫音以增強美感,這又要求我們在演唱閩南歌曲的同時,需要具備氣息的掌握能力,能夠充分運用氣息帶動顫音行腔的延長。在傳統(tǒng)閩臺閩南語歌曲里, 我們聽到的關于閩臺閩南語歌曲的獨特唱腔,很大程度皆源自戲曲唱腔獨特的旋法、落音、演唱等一些模式, 這也是閩臺閩南語歌曲不同于其他曲種的特點。具有顫腔特色的歌曲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閩臺閩南語歌曲中,例如以中國臺灣歌手葉啟田為代表、大家口頭傳唱度甚高的勵志歌曲《愛拼才會贏》,雖然因語言的限制,流行區(qū)域以閩南地區(qū)為主,但這首歌曲,無論是任何年紀的人群,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愛拼才會贏》這首歌給我們帶來的一種感動與無形的鼓舞。歌曲在唱到“嘆”“寒”二字的行腔上一般是唱作“tan”,但閩南語的行腔上注重押韻,并把兩字的尾音唱為“an-n”,使得歌曲演唱上加重了氣息的控制及行腔上的技巧性,這體現(xiàn)了此種歌曲押運的美??梢钥闯鲞@里的“望”“?!薄叭恕痹谛星簧鲜浅伞癮ng”音,流行歌曲要求打開唱,而這里恰恰要求把尾音拉長來唱,尾音上咬字的都體現(xiàn)了音律和諧之美。在結尾的歌詞中:“贏”在行腔上唱成“yin-a”,尾音的延長通過飽滿的氣息帶動,一鼓作氣,唱出了人們拼搏的精神,奮斗的決心和不怕失敗的勇氣。
(二)哭腔之美
哭腔通常用來演唱較悲憤的情緒。它有固定的旋律音型和伴奏模式。它之所以美,是因為要有飽含感情的唱腔才能演繹出“哭腔”這種特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又要求演唱者有一定聲樂修養(yǎng),掌握演唱技巧,才能把作品的哭腔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富有感染力的一首閩臺閩南語歌曲是它美的所在。哭腔的演唱方式是閩南音樂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美化,通過無數(shù)演唱經(jīng)驗的積累,逐漸走向一種規(guī)律的漫長歷程。 “哭腔,閩臺地區(qū)對閩南語歌曲的演唱沿用了臺灣歌仔戲的唱腔美,具體分為大哭腔、小哭腔、宜蘭哭、鳳凰哭、賣藥哭、江西哭、運河哭、九字哭、大哭四反等。哭腔音區(qū)較低,曲調(diào)多作下行,常用于表現(xiàn)哀傷,哭訴感情”[4]。閩臺閩南語歌曲運用了這些獨特的哭腔演唱出了歌曲的美。此類歌曲以臺灣歌手蔡秋鳳為代表。如現(xiàn)今流傳較廣的歌曲《雨水我問你》,那濃濃的哭腔韻味十足,感情色彩濃厚,深入人心,凄美的場面讓人憐惜。
歌詞悲情不堪,情感深入人的心里?!鞍 币痪鋰@息的唱腔就唱出了歌曲的美,帶著想哭的唱腔演唱這首歌曲,這種唱腔在閩南語歌曲中也很常見。這也是閩南語歌曲哭腔的一大特色之美。整首歌曲濃濃的感情帶動了哭腔的美。一首歌曲,若沒有情感就無法稱為音樂。梁啟超曾提出藝術與情感的關系:“天下最神圣的莫過于情感……情感是宇宙間一種大秘密……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掌住了”[5]。有情感的加入才能把哭腔這一特色唱腔融入到閩南語歌曲中。而演唱者用欲哭無淚、哀傷的哭腔來演唱,把這首歌完美地演繹出來,歌曲的美也被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同樣的歌曲若改用國語來演唱,是無法達到哭腔運用自如的效果的。這就是閩南歌曲特色的哭腔之美,是其他歌種及唱腔無法替代的。
二、閩臺閩南語歌曲聲腔的雅俗之美
聽過閩臺閩南語歌曲的人們都知道,它所歌唱的都是平常百姓的生活,有感情的悲歡離合、人生的五味雜陳、小日子的喜怒哀樂等等,所表現(xiàn)的總是世俗的情感。然而,在這一系列所謂通俗之內(nèi),卻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這一首首歌曲,聽來都是那么的耐人尋味。所以它很通俗,同時它也很美。
(一)通俗之美
閩臺閩南語歌曲在閩臺人民的心里是一種割舍不斷的“鄉(xiāng)音”,它有著獨特的思想內(nèi)容。閩臺閩南語歌曲行腔如此之美,就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于認知文化的聯(lián)系,對于割舍不斷的親情。在它傳統(tǒng)的歌曲中總有一股意味深遠的悲情感覺,它流傳于燈紅酒綠中,有道不盡的無奈。然而在眾多的閩臺歌曲中,那些久唱不衰的歌曲有許多都是燈紅酒綠與纏綿悱惻;閩臺歌曲卻因此被誤當成世俗低下的歌曲。其實不然,這對閩臺歌曲是種主觀的看法。閩臺歌曲之所以受到不同人群不同年紀聽眾的喜愛,是因為它的創(chuàng)作從人的心理出發(fā),積極向上,激勵人奮發(fā)圖強。閩臺歌曲的發(fā)展從無到有,逐漸發(fā)展成一個獨有的特殊歌種,就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聲腔之美才得以延續(xù)至今。閩臺歌曲以其獨特的唱腔美征服了廣大人民群眾,演唱閩臺歌曲要做到聲情并茂,這也成為閩臺歌曲聲腔演唱之所以美的一個閃光點,并且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如《舞女》、《酒干倘賣無》、《歡喜就好》等等,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KTV、歌廳、酒吧等娛樂場所,人們總是模仿歌曲中獨有的哭腔和顫腔來演繹作品。人們逐漸意識到閩臺閩南歌曲特色唱腔的美才是吸引他們?nèi)ハ矏鄣脑伞K芡ㄋ?,演唱閩南語歌曲的人比比皆是,從鄉(xiāng)村小路上的農(nóng)夫輕快哼唱,到KTV里大家爭相演唱,再到全國乃至世界的閩臺閩南語歌手賽,是通俗,亦是美矣。
(二)高雅之美
人總有堅韌的情感,人也有細膩的情感,這些都能從閩臺閩南語歌曲中找到。閩臺閩南語歌曲的美,是因其歌詞的語言美,演唱的聲腔美,歌曲音樂的旋律美。其充滿悲涼的曲調(diào)風格給人一種辛酸,歌詞又能真真切切地把人民大眾的心表現(xiàn)出來,從而深深的打動著人們,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共鳴。因為它唱的與生活相接軌;簡單的生活描述,細膩的情感描述,讓人不斷地品味。它通俗卻并不媚俗,歌詞也寫得很優(yōu)美。這是一種濃厚的閩南文化,它的歌聲讓無數(shù)閩臺人至真至愛的情感一代接一代地傳播下去,也把祖先的精神傳統(tǒng)流傳下來。所以,不可置疑,閩臺閩南語歌曲是一種高雅的音樂美。閩臺歌曲的獨特唱腔美具有宣泄功能,也具有升華功能;具有激發(fā)功能,也具有緩和功能;具有外化功能,也具有內(nèi)化功能。情性會左右音樂,音樂也會左右情性;閩臺歌曲聲腔美可以涵養(yǎng)個體趣味,也可以承托社會交往。此所謂雅俗共賞。
閩臺閩南語歌曲聲腔美之功能可謂甚大,故《樂記》引古語贊云:“樂觀其深矣!” 就像《樂記》這本音樂論著里講到的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沒有飽滿的情感體驗就無法演唱出飽含濃郁唱腔的歌曲之美。就演唱的聲腔表現(xiàn)來說,需要靈活運用的氣息,干凈清楚的音色,標準清晰的吐字,最重要的是腔調(diào)的意切情真,這些掌握了,那么歌曲的聲腔之美也就掌握了。其歌曲截然不同的特色,不管是從其唱腔運用的感情、腔體發(fā)聲位置,還是其腔體顫音的運用都顯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美。就因有了這樣獨特的美,才使閩臺閩南語歌曲在藝術之林中長存不衰。對其唱腔美的研究以及學習,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我們的修養(yǎng),使我們更加注重了對歌曲的內(nèi)在審美,也增加了我們對唱腔美知識的了解。真正有特色的音樂在于它的唱腔,富有個性,與眾不同。
三、結 語
在閩南語發(fā)展的道路上,我們應打破舊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觀念,建立新的思維與理念,注重閩南文化的內(nèi)涵,融合現(xiàn)代流行音樂,這是閩臺閩南語歌曲邁向現(xiàn)代藝術更高臺面的必由之路。只要我們沿著這條路繼續(xù)撒播,這株閩南文化的奇葩將有它更加嬌艷的春天。讓閩臺閩南語歌曲長期屹立在音樂藝術之林。
[參 考 文 獻]
[1]王耀華論《腔韻》[J]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4)
[2]張 原淺談聲樂演唱的行腔美[J]美與時代,2007(06)
[3][4]王耀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75
[5]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921—3922
[6]萬婉治臺灣閩南語歌曲的獨特唱腔與地域文化[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05)
[7]王丹丹,王萍萍臺灣閩南語歌曲的人文情結及地域文化特[J],藝術百家,2006(01)
(責任編輯:章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