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凌晨,宛平城外盧溝橋槍聲驟起。日軍盤馬彎弓,鐵騎直進,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共中央從抗日的大局出發(fā),請纓出戰(zhàn),直到8月上旬,國民黨中央才同意陜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為“八路軍”),開赴第二戰(zhàn)區(qū)山西前線作戰(zhàn)。
9月中旬,日軍兵分幾路向山西太原推進。其中一路由大同進攻雁門關,一路由蔚縣、廣靈西撲平型關。“兩關”一失,太原不保,蔣、閻二十萬部隊奉命防守“兩關”要隘。中共以民族利益為重,決定援助他們作戰(zhàn)。于是,120師馳援雁門關,林彪率115師日夜兼程,向平型關急進,阻擊進犯之敵。
9月23日,聶榮臻等抵達平型關東南的上寨鎮(zhèn),見到了林彪。林彪指著一道道山壑,說道:“可以在這里打一仗!”平型關位于山西東北部古長城上,自古以來是晉、冀兩省的重要隘口。從平型關山口至靈丘縣東河南鎮(zhèn)是一條由東北向西南伸展的狹窄溝道,這正是一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進攻平型關的日軍,屬于板垣第5師團21旅。板垣是個中國通,全名叫板垣征四郎。板垣在華多年,熟知中國地理。他知道,平型關歷來守備松弛,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他企圖搶攻平型關,直插太原腹背。9月下旬,板垣師團攻占靈丘后,即沿溝道向平型關直撲而來。
為了打好115師出征后第一仗,林彪、聶榮臻召開了干部會。林彪命令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與淶源之間、靈丘與廣靈之間,切斷敵人交通線,阻止敵人增援;命令343旅的兩個團為主攻,344旅一個團到平型關北面斷敵退路,一個團作師部預備隊。全部攻擊部隊埋伏于平型關東側山地。當夜,115師主力趕往距平型關十五公里的冉莊待命。
24日,東面靈丘方向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槍聲。前沿部隊報告,敵人有可能翌日大舉進攻。傍晚時分,林彪打電報給各旅首長,下達了出擊命令:343旅本日晚0點出發(fā)進入百崖臺一線埋伏陣地,344旅隨后開進。天亮前,115師終于到達指定陣地。按照作戰(zhàn)計劃,115師大部分兵力隱蔽于東南山地,同時派一支部隊穿過溝底通道,占領河南鎮(zhèn)以北的一處高地,造成居高臨下、兩面夾擊之勢。
7時左右,溝道上傳來隱隱約約的馬達聲。不一會兒,一百多輛汽車隆隆地開進溝道,汽車后面是200多輛大車,再后面是馱著炮彈的騾馬和騎兵。總共四千多名日軍士兵在太陽旗的引導下,大搖大擺地走進了林彪布下的口袋。當日軍已全部進入115師的埋伏圈后,林彪立即下令:“攻擊開始!”
隨著林彪一聲令下,頓時,機槍、步槍一齊開火,槍炮聲響徹山谷。八路軍的突然發(fā)起攻擊,使日軍措手不及,指揮系統(tǒng)一時失去指揮,只得倉促應戰(zhàn)。
板垣21旅團畢竟是一支有豐富戰(zhàn)斗經(jīng)驗的部隊。他們很快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瘋狂地進行反撲。日軍官佐舉著軍刀拼命地嚎叫,試圖組織反沖鋒搶占高地。雙方展開了血戰(zhàn),白刃對刺,刀光血影,不斷有人倒下。他們用拳頭,用牙齒,用石頭,拼命想消滅對方,直到力盡命殞。
殘酷的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當日正午。日軍終于抵御不住從未遇過的八路軍的猛烈攻擊,棄下一千多具尸體,落荒而逃。
平型關戰(zhàn)斗,八路軍115師殲敵板垣師團第21旅團1000余人,炸毀日軍汽車100余輛,大車200多輛,繳獲炮彈2000多發(fā),機槍20余挺,戰(zhàn)馬50多匹,步槍千余支,其他輜重物資不計其數(shù),取得了抗戰(zhàn)以來第一次對日作戰(zhàn)的輝煌勝利。115師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平型關大戰(zhàn)獲得重大勝利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各地。各黨派、各階層發(fā)來的賀電、賀信如同雪片一般飛來,蔣介石也致電表示慶賀。一夜之間,林彪的名字家喻戶曉。
(摘自《報刊薈萃》2008年第9期,馮志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