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美國《海軍》雜志等媒體報道,美國海軍裝備研究辦公室秘密召集約100名頂尖工程師和科學家,商討如何設計“革命性的新型核潛艇”。美國潛艇技術專家巴拉德博士提出一個方案:為下一代核潛艇安裝履帶或水下越野輪胎,使之成為在海底如履平地的“水下核動力坦克”。“躲在水下峽谷中的核潛艇能實現超級隱身效果,中俄艦隊的反潛聲吶以及反潛巡邏機都無法找到它們”。
所有聲吶對它無效? 對于現役美軍核潛艇來說,必須全力避免“接觸海底”,因為那將帶來災難性后果:一旦與海底尖銳的石塊發(fā)生碰撞,核潛艇就可能破損,海水將灌人,乘員幾無逃生可能。不過,如果能在潛艇底部安裝履帶或越野輪胎,那么從理論上說,核潛艇可以避免直接與海床發(fā)生碰撞。
巴拉德博士將“海底核動力坦克”命名為“水下全地形核潛艇作戰(zhàn)系統(tǒng)”(TISW)。陸上坦克可以利用山谷、叢林作掩護成功實施伏擊戰(zhàn),而未來的核潛艇可以利用海底的復雜地形作戰(zhàn)。
有一項秘密測試中,巴拉德乘坐并親自指揮美國海軍的NR-1號核潛艇,潛入冰島水域某海底山脈的底部,然后美國海軍各型水面艦艇、核潛艇和反潛巡邏機對其實施搜索。NR-1號是美國海軍體積最小的核動力研究潛艇,能搭載13名乘員,排水量在400噸左右,長46米,能輕松下潛至水下1000米處,可在水下連續(xù)運行1個多月。NR-1號的底部安裝了測試用的、帶驅動能力的越野輪胎。巴拉德指揮NR- 1號在海底靈活行駛。美國海軍的艦艇和反潛機連續(xù)搜尋了兩個星期,結果沒能找到NR-1號。測試結果表明,在海底行駛的核潛艇確實具備較強的隱身能力。
巴拉德在其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水面艦艇和潛艇通常使用各種聲吶搜尋敵方潛艇。潛艇的隱身效果再強,也會被聲吶捕捉到蛛絲馬跡,“中國或俄羅斯的聲吶一旦有所改進,美國海軍就必須投入巨資,研發(fā)下一代核潛艇消聲瓦,甚至被迫設計全新的潛艇”。相比之下,為潛艇安裝輪子或履帶,依托復雜的海底地形進行掩護,成本較低卻能達成隱身效果。聲吶或許能追蹤到在海面下航行的潛艇,但對潛藏于水下山脈底部的潛艇無能為力,因為山脈和巖石能擋住聲吶發(fā)射的聲波。
美軍的測試表明,躲藏在海底的潛艇不僅可以避開水面艦艇的搜尋,還可以躲避反潛巡邏機。在美軍實施的測試中,反潛巡邏機搭載的探測器、吊放式聲吶以及聲吶浮標等裝備均沒能找到海底的潛艇。
配備電磁殺傷魚雷 對于未來TISW的設計和作戰(zhàn)用途,巴拉德預測:“TISW采用核動力,但其體積遠小于俄亥俄級戰(zhàn)略核潛艇和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因為潛艇過大過重,履帶或越野輪胎就可能難以支撐,導致行駛緩慢。此外,笨重的潛艇也容易撞到巖石。TISW的水下排水量應在800噸左右,長度控制在 40米左右。在潛至海底前,TISW會事先對海底地形進行探測,然后選擇在相對平坦的海床上‘著陸’,接著在水下山谷中穿行?!?/p>
巴拉德認為,TISW適用于“伏擊中國水面戰(zhàn)艦和潛艇”。TISW的定位是“小型戰(zhàn)術攻擊/偵察核潛艇”,而非戰(zhàn)略核潛艇或大型攻擊潛艇,它可以靠近中國近海,相當于“海底的瀕海戰(zhàn)斗艦”。
中國沿岸的水下環(huán)境對于潛艇來說比較惡劣,以東海和黃海為例,其平均深度只有約100米,水深較淺,潛艇在航行時很容易被飛機或艦艇的聲吶捕捉到。不過,黃海和東海存在大量暗礁,對于大型潛艇來說,必須避免下潛過深,而靈巧的TISW則能潛至海床,然后在暗礁中穿行,利用暗礁作掩護。南海的海底地貌類型齊全,既有寬廣的大陸架,又有較陡的大陸坡和遼闊的深海盆地,對于TISW來說也比較利于隱蔽。
TISW可能不會配備潛射導彈,而是以魚雷和水雷為主。不過,它可能酉己備一些特種魚雷。
巴拉德揣測,如果TISW研發(fā)成功,那么中國必然開發(fā)類似的潛艇,屆時中美“海底坦克”可能遭遇。由于是在海底山谷中,如果TISW向中國潛艇發(fā)射常規(guī)魚雷,就可能引發(fā)大爆炸,導致大量石塊滑落,可能砸中TISW。所以,為了在作戰(zhàn)中不傷到自己,TISW應配備電磁殺傷式魚雷。那是一種高精密的“自殺式”無人航行器,一旦命中敵艦艇,它不會引發(fā)爆炸,而是產生能量驚人的電磁沖擊波,癱瘓敵軍艦艇上的電子設備,使之無法發(fā)射制導武器。
有消息人士披露,美國海軍裝備研究辦公室的多名高官對TISW產生了濃厚興趣,要求巴拉德進一步完善TISW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