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氣候由熱變涼,人體腠理由疏松轉為致密,陽氣開始潛藏于內。在暑往寒來、氣候變化無常的“多事之秋”,養(yǎng)生須順應天時,注意以下三個階段的不同。
初秋:保脾胃 解秋乏 保脾胃 初秋雨水較多,濕氣偏盛。濕邪為患,最易傷脾,人常出現(xiàn)頭重如裹,四肢倦怠,胸中郁悶,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等脾胃受損的表現(xiàn)。因此應注意在淋雨、涉水后要及時將身體擦干,并避開水濕過盛之地。由于人體脾胃功能較差,飲食應清淡,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少食冷飲、秋瓜等寒涼食物,以免損傷脾胃。
解秋乏 由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不少人會出現(xiàn)渾身疲軟無力、精神欠佳、呵欠連連、食欲增強卻又消化不良的秋乏現(xiàn)象。對此應從生活起居上進行調整,將夏天的晚睡早起改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過勞。秋乏的原因是“隱性營養(yǎng)失調”,從飲食上進行調理,多吃蔬菜、水果等。此外,還可多喝些茶以醒神。
仲秋:防秋燥 常秋凍 防秋燥 伴隨自然萬物干枯萎黃,人體也反應出“津干液燥”的征象,如口鼻咽喉發(fā)干、皮膚干裂、大便干燥等。對此應從飲食上進行調理,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蘿卜、番茄等新鮮果蔬,以養(yǎng)陰潤燥。秋燥甚者可喝些“增液湯”(生地、麥冬、玄參、甘草各10克,水煎)。
常秋凍 仲秋氣溫開始下降,雖涼卻不甚寒,這時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尤其是青壯年以及一些身體健康的老人和小孩,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并為越冬打好基礎。秋高氣爽,又是爬山登高的大好時節(jié),經常爬山登高,能夠提高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以及免疫力,增強體質。
晚秋:避風寒 打“底補” 避風寒 晚秋早晚溫差變大,氣候開始轉寒,此時須及時添衣,預防冬季多發(fā)的傷風感冒以及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對于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講,在深秋要格外注意,防止因氣溫驟降,氣血運行不暢,誘發(fā)中風和心絞痛。
打“底補” 秋季是調整脾胃,打“底補”的最佳時期??捎密蛯?、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瘦豬肉。也可經常吃些山藥和藕。經過“底補”,脾胃健運,入冬后可放心進補,以此抵御嚴寒。
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