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繪制教程《哥特式教堂》(中篇)
1.刻畫一遍之后的作品,作品中的物體造型更加明確,體積更加厚重,空間更加復雜,到現在作品的素描稿就算畫了一遍了。整體效果如右圖所示。
2.黑白草稿畫完之后,就可以嘗試畫顏色了,畫顏色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新建圖層,把圖層屬性或者畫筆屬性調整成顏色屬性,然后用畫筆上色;也可以單獨調整前景、中景和背景每個圖層的色相飽和度;也可以新建圖層,圖層屬性調整成[顏色]屬性,用[漸變]工具直接拉出漸變給下面的圖層上色。這次使用的方法是新建圖層,把
圖層屬性調整成[顏色],然后在新圖層上繪制顏色給作品上色的方法。在繪制顏色之前,對圖層進行了合并、整理和打組,讓比較多與亂的圖層變得整齊。
3.給前景上色的辦法和給中景上色的辦法是一樣的,新建一個圖層,調整成顏色屬性,把前景的選區(qū)調出來。調出選區(qū)的方法是,按住ctrl鍵,點擊圖層面板,圖層上所有的圖形都會被選中,如下圖一所示。有了選區(qū)之后,在新圖層上填色就可以了。
4.用同樣的方法給背景上色,新建圖層,把圖層屬性調整成[顏色]。按ctrl鍵調出背景國層的選區(qū),而后在新圖層上填色。
5.填完顏色整個畫面中只有冷色,新建圖層,圖層屬性為[正常],在新圖層上繪制一些暖色。
6.新建圖層,把圖層屬性調整成[正片疊底],在新圖層上繪制顏色,加深主體建筑背光部分的顏色,讓明暗對比強烈一些:再新建圖層,把圖層屬性調整成[疊加],給中景的山上添加—些綠色:繼續(xù)新建圖層,圖層屬性為[正常],把中景中大山的亮面叫強,畫出強光的感覺。調整完這幾步,整體效果如下圖所示:
7.前景的顏色偏灰藍色,給前景填上綠色的辦法和中景不一樣。我們把前景的所有圖層復制一次,然后合并成一個新圖層,再使用圖像菜單中調整選項下面的[色彩平衡選項],調出色彩平衡調整面板,為前景加一些綠色。圖層使用和調整后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8.接下來新建了正常屬性的圖層,為背景繪制了一些綠色和暖色,讓顏色變得豐富些,圖層及效果如下圖:
9.原野的顏色比較單調,都是統一的冷灰色,沒有亮色,新建了圖層,為背景繪制了亮色,讓背景顏色的明暗有所變化,表現出被光照的感覺,并對背景上的山做了一些刻畫,山的暗面亮面區(qū)分的更明顯一些,體積更強一些,圖層及效果如下圖所示:
10.接下來要開始新一輪的刻畫,為畫面上的物體繪制更多細節(jié),添加材質等。這里就用到了一些繪制材質和紋理的筆刷,用到了一些材質貼圖,提高了繪制速度,也強化了畫面質感。從中景開始刻畫,新建了正常圖層,增加了教堂里面的暖光,讓暗面的暖色增多暗面變亮變暖,以調節(jié)整個畫面過多的冷色,圖10-1是修改之前的畫面,圖10-2是修改之后的畫面:
11.在繪制教堂前面的石橋的時候,用了材質貼圖幫助快速地表現出石橋的質感,首先是找到一張比較合適的貼圖素材,把素材導入到軟件里面,把圖層屬性調整成疊加。用柔邊橡皮擦擦掉多余的部分。圖11-2所示為貼圖之前的畫面,圖11-3所示為貼好材質之后的畫面。
12.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也使用了貼圖的方法,找了一些色彩斑斕的彩色玻璃窗照片,導入到軟件里面,把多余的地方刪掉,把圖層屬性調整成[疊加],這樣教堂的顏色又變得豐富一些了。圖12-1是用到的貼圖素材,圖12-2是疊加素材之前的畫面,圖12-3是刪掉素材多余部分后的畫面,圖12-4是把圖層屬性調整成疊加之后的畫面,雖然看起來只多了一點顏色,但畢竟不用自己一筆一筆地畫了,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
13.修改貼圖,把有些不該被貼圖遮住的地方擦去,把有些因為貼圖之后體積感變弱的地方再刻畫和修改一下,修改之后如圖13-1所示。順便描繪了一下教堂外面的光線,讓燈光與外面的石橋有更多的聯系,繪制光線的時候,用的筆刷是[柔邊筆刷]。繪制后的效果如圖13-2所示。
14.教堂的材質表現,使用了貼圖了方法。材質的顏色比較亮,選擇圖像菜單下調整選項里的亮度對比度選項,降低亮度;在圖像菜單下調整選項中,選中[色彩平衡],為素材添加一些藍色和綠色,讓素材偏向于教堂的藍綠顏色。把貼圖放在合適的位置,擦掉多余的部分。把圖層屬性調整成疊加,教堂的貼圖就貼好了。對比一下貼之前和貼之后的效果。
15.山的紋理,用到了楊雪果老師的繪畫筆刷,楊老師的筆刷比較豐富,對畫畫幫助很大,在此感謝楊老師的貢獻。這次我們用到了紋理筆刷中的[斑點筆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