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君子比真小人更討厭,因為虛偽具有愚弄特質。漢武帝時的丞相公孫弘是個多面人,既有賢名,也有惡名。賢名源于廣招賢士,關注民生;惡名在于表里不一,有具體細節(jié)可考。
司馬遷筆下,公孫弘很矛盾:“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隙者,雖佯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膠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俸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士亦以此賢之?!?/p>
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背后下手,暗中報復,跟宰相肚里能撐船相去太遠。但,個人衣食儉樸,俸祿全部用于將養(yǎng)賢良賓客,以致家無余財,賢名并非空穴來風。
如何評價公孫弘這種人,后人見仁見智,時人則相當糾結。最看不慣公孫弘的人當屬主爵都尉汲黯。汲黯性格耿直、傲慢,好抬杠,不媚人,不能容人之過,曾直言抱怨?jié)h武帝用人如積薪后來者居上。汲黯與公孫弘不是一路人,一個鋒芒畢露,一個陰險猜忌,二人難免較勁。
公孫弘以節(jié)儉自我標榜,常年蓋一條布被,汲黯入見武帝說:“公孫弘位列三公,俸祿甚多,乃自為布被,佯示儉約,這不是挾詐欺人嗎?”
武帝問公孫弘,公孫弘解答:“誠有此事。現在九卿中,與臣交好,無過汲黯,黯今責臣,正中臣病。”又舉奢侈管仲、節(jié)儉晏嬰各行其道一樣治好齊國事例,武帝見他滿口認過,更覺得他是個謙讓不爭的賢士。
姜是老的辣,七十多歲的公孫弘在皇帝面前自我批評,這一招就讓汲黯無處發(fā)力。說什么“與臣交好,無過汲黯”,顯然是鬼話。但武帝認為他品行敦厚,遂將其封侯拜相。
公孫弘開閣禮賢,格外謙恭。有故人高賀留相府食宿,每餐不過一肉,飯皆粗糲,臥止布衾,勉強住了數日辭去。何故?高賀憤然說:“弘內服貂裘,外著麻枲,內廚五鼎,外膳一肴,如此矯飾,何以示信?且粗糲布被,我家也未嘗不有,何必在此求人呢!”一經說破隱情,士大夫始知丞相渾身矯詐,推己及人,統(tǒng)是作偽到底,假面目漸漸露了。只一武帝尚蒙在鼓里。
高賀是個敞亮人,毫不掩飾求取錦衣玉食的動機,這一比,倒是將公孫弘的矯情給凸顯出來,難怪汲黯說公孫弘沽名釣譽。內穿貂裘,外罩麻衣,這老翁也太能裝了,何苦!極其做作的公孫弘卻是好命,竟然得以在丞相任上終老,武帝一朝,僅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