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斷涌入的難民,9月初德國總理默克爾決定采取臨時性措施,允許滯留匈牙利的難民入境德國,隨后幾天內,數以萬計難民經由奧地利涌入德國……
一時間,默克爾向難民敞開懷抱的做法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在難民眼中,默克爾成了他們的“保護神”;但德國媒體則批評,她過于感情用事,沒有充分考慮后果。就在7月中旬,默克爾的態(tài)度還并非如此。在當時的一次親民活動中,一名4年前來到德國的巴勒斯坦女孩用流利的德語向默克爾表達了她全家可能被遣返以及自己對未來的擔憂,而默克爾直言德國不可能接收所有難民,使這名13歲女孩當場流淚。默克爾為何突然轉變態(tài)度,向難民打開德國大門?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如何在難民危機的巨大挑戰(zhàn)中抓住機遇,或將展示默克爾的決斷力與政治遠見。
輕壯勞力助推德國經濟
德國眼下面臨人口縮減和老齡化問題。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今年7月預測,2030年德國人口將不足8000萬,屆時,80歲以上老人預計超過630萬人,一半以上人口年齡超過48.1歲。另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35歲以下德國人占總人口的36%,而今年上半年在德國申請避難的難民中,80%在35歲以下。
德國亟需勞動力,現有超過3.7萬個企業(yè)培訓崗位空缺。大批難民到來可為不少德國雇主破解用工荒困局。雖然一些排外的德國人認為,外來移民只會讓德國“破財”,然而統計數據顯示,如今在德生活的外國人每人每年向德國政府繳納的稅費和社會保險要比他從德國政府獲得的多出3300歐元。
此外,德國現在也有能力接收難民。今年1至7月,德國聯邦、州、鄉(xiāng)鎮(zhèn)各級政府財政盈余211億歐元,而今年一年接收難民的總花銷預計不到該數字的一半。德國多家經濟研究所一致認為,從長遠看,難民的到來必將助力德國經濟發(fā)展。
抓住機遇施展“有為外交”
默克爾曾經表示,難民問題處理得好,機遇將大于挑戰(zhàn)。分析人士指出,默克爾希望借應對難民危機,施展德國“有為外交”,捋順歐盟以及德國內部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本屆德國政府主張“有為外交”,強調德國已準備好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并希望通過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領導作用。此次難民危機剛好是德國發(fā)揮領導作用的契機。
德國知名智庫科學與政治基金會歐洲問題專家凱·奧拉夫·朗表示,德國希望通過施展其軟實力承擔更多責任,默克爾“擁抱”大批難民也正體現了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9月13日,德國宣布恢復與奧地利接壤地區(qū)邊境檢查,難民進入德國受限。有人批評默克爾“放人”時頭腦發(fā)熱,直到德國頂不住了不得不出爾反爾。
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一松一緊不僅讓德國搶占了道義的制高點,還將壓力順理成章地推向歐盟其他國家,要求后者以團結為重、分攤難民。這同時也反映出德國欲借難民問題加強歐盟各成員國在司法、內政、移民和難民制度等方面的合作,制訂更多共同的內政、外交和安全政策,深化歐洲一體化、推動歐盟體制機制改革。
同時,默克爾也借機整頓國內難民管理事務,及時遣返來自巴爾干等地區(qū)的經濟難民。在9月9日的議會講話中,默克爾明確表示,德國將明顯加快這些經濟難民避難申請的處置和申請被拒者的遣返,經濟難民“無論個人如何命運多舛”,都不能留在德國。
長期融入考驗德國能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對德國來說,短期的難民接待以及長期的社會融入均存在挑戰(zhàn)。反觀歷史,上世紀60年代,德國大規(guī)模引入土耳其等外國勞工,幫助德國進行戰(zhàn)后重建。德國本以為這些勞工在工作完成后會返回家鄉(xiāng),但很多人不但留居德國,還把家人也接了過來。這之中,部分外來移民積極融入德國社會,但也有人不學德語,拒絕融入。
對此,默克爾日前在聯邦議院講話時指出,德國應從上世紀60年代引進大量客籍勞工的歷史中吸取教訓,從一開始就讓難民學習語言,加強融入。此外,外來移民必須遵守德國當地法規(guī),自行建立“平行社會”的做法不可接受。除了難民融入問題,德國還須防止排外勢力抬頭。盡管二戰(zhàn)已結束70年,德國極右翼勢力依然存在。聯邦憲法保衛(wèi)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底,極右翼組織追隨者約為2.1萬人,其中近一半有暴力傾向。
今年,德國預計接收難民80萬人。隨著難民增多,極右翼勢力或將出現壯大趨勢。網絡上,針對難民的種族主義排外言論近期甚囂塵上。自去年底開始,德國多地出現極右翼組織領導的排外游行。今年上半年,德國各地針對難民營的襲擊超過200起……
無疑,接納難民將為德國經濟發(fā)展、外交政策以及完善歐盟內部機制等帶來巨大機遇,但這同時也將是一場存在不確定因素的賭局。這步棋能否險中制勝,還待時間給出最終答案。
(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