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元時期,徽州宗教開始興盛,大量佛道教建筑得以興建,僧道活動較為頻繁。同時,以自然神靈信仰和鄉(xiāng)土神信仰為特色的徽州多神崇拜亦逐漸形成,這既有徽州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又與其社會宗族等因素相關。
關鍵詞:宋元;徽州;宗教;多神信仰
中圖分類號:K2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5-0099-02
宋元時期,佛教和道教都出現了興盛的局面,這不僅表現在大量佛教、道教建筑的興建,而且表現在宗教活動頻繁等方面。此外,徽州的多神崇拜此際亦逐漸形成,成為徽州宗教信仰方面的突出特色。
一、宋元時期宗教的興盛
我國的四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都存在于徽州境內。其中,佛教在東晉、道教在唐代已經傳入徽州并漸趨興盛。
1.佛、道建筑的興建
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即已傳入徽州。“本府有寺觀,則始于晉,歷唐及宋元而益熾”。①東晉大興二年(319年),僧天然在休寧萬安鎮(zhèn)水南村建南山寺。南朝梁時,祁門縣建有普福庵,歙縣建有向杲寺,黟縣建有廣安寺和居尼寺等。隋唐之際,由于帝王的大肆推崇,佛教在徽州各地興盛起來,南宋羅愿《新安志》所載,歙縣有僧寺42座。宋元時期,佛道建筑在唐代基礎上進一步興盛,茲以羅愿《新安志》、弘治《徽州府志》等方志說明之。
其一,僧寺建筑的興建。宋元時期,徽州興建大量僧寺,其中在宋代,歙縣興建20座,休寧興建8座,婺源興建22座,祁門興建15座,績溪興建2座;在元代,歙縣興建1座,休寧興建7座,婺源興建3座,祁門興建3座,黟縣興建3座,績溪興建1座。除了興建僧寺外,還有大量修葺或敕改僧寺,以宋代為例,歙縣8座,休寧8座,婺源12座,祁門10座,黟縣6座,績溪15座。
其二,道觀建筑的興建。與佛教相比,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傳入徽州時間則較遲些,徽州道教始于唐代。最早的記載,唐大歷年間,廬山虎溪道士黃元素創(chuàng)建祁山禪院,又名龍?zhí)队^;此后,唐乾元年間,龔棲霞棲隱于石門之巖,留有道教遺蹤。唐代黃山建有九龍觀、浮丘觀等道觀?!缎掳仓尽匪d道觀,歙縣有5座,婺源2座,休寧、祁門、黟縣各1座,雖然道觀數量不多,但是正是由于唐代開始歷代皇帝的推崇,徽州道教后世一度相當興盛。府志或縣志所載“仙釋”之“仙”,其所涉及超出道士范圍,如早期的方儲,唐五代則有張擴、程惟象、鄭姑、丘■、鄭全福、聶師道、聶紹元、許宣平等。宋代徽州各縣所興建道觀數量不及寺院,其中歙縣4座,休寧2座,婺源8座,祁門1座,績溪2座;而在元代,道觀興建情況則為:歙縣1座,休寧2座,婺源7座,祁門1座,黟縣2座,績溪1座。道觀情況亦如僧寺,另有不少修葺或敕改者,比如在宋代,歙縣有天慶觀、乾明觀、興道觀、龍興女貞觀、紫極宮,休寧有崇寧觀、崇壽觀,婺源有紫虛觀、通元觀,祁門有洞元觀,黟縣有靈虛觀等。
以上所舉寺觀之數,一般未包括宋代之前所建寺觀,如果加上當時還存在的宋代之前所建寺觀,其數量更為可觀。另外,就宋元佛道建筑而言,地方志尚有未列出其建筑時代者,這些亦沒有計算在內。不僅如此,府志中的寺觀數量只是一個約數,并沒有囊括徽州境內所有的寺觀。不過,府志所列之寺觀數量已能反映出大概情況。
通過對比淳熙《新安志》和弘治《徽州府志》所列宋元之際寺觀,我們可以發(fā)現,總體來看寺觀數量在增加,以歙縣為例,后志所載者新增寺院28座、道觀7座。
2.佛道建筑興建原因
宋元時期宗教建筑的大量興建說明其時徽州宗教活動頻繁。尤其是名山大川的仙釋活動頻繁,譬如元大德年間僧六舟游歙,并作有筆記;②另外,官府政要也參與信仰之中,歙縣之北有飛布山,“舊有廟,甚靈,建中末旱,禱不雨,刺史劉公撤其廟”。③此外,宗教儀式影響并滲透到徽州宗族祭祀之中,使得宗族祠廟的打掃與管理離不開僧道,宗族的祭祀儀式及其他信仰活動離不開僧道,可見,宗教信仰對徽州民眾生活習俗影響甚大。
關于宋元時期徽州寺觀大量興建的原因,嘉靖《徽州府志》曰:“新安多山水,唐自比江來者因居之,故寺觀肇于唐,盛于宋元,而尤盛于祥符天■延■之間?!雹倏梢姡罩萆角逅?,具有適合仙釋隱居修煉的環(huán)境;其二,唐代以來,統(tǒng)治者對佛道等宗教較為寬容,使得佛道教在傳入徽州后迅速發(fā)展起來;其三,寺觀還具有“點綴名山”的作用,而且尤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一般民眾“或過之而思敬,或入之而思畏”,②后世方志所論當亦為此際寺觀興建的原因之一,此亦寺觀不廢乃至泛濫的主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宋元宗教建筑的繁盛在元代末年出現了轉折,由于社會動蕩、戰(zhàn)火連綿,元末眾多寺觀毀于兵燹。而此后新興的明王朝在明初的控制與利用之后則又延續(xù)了佛道建筑的泛濫局面。
二、宋元時期的多神信仰
在徽州,不僅存在佛、道教的廣泛信仰,而且其多神信仰現象相當突出。除了宗教神靈的信仰外,徽州的信仰神庥還有自然神靈和人物神靈等。府縣志中的“祠廟”是反映徽州自然信仰和人物信仰的建筑。
1.自然神靈的信仰
徽州信仰的自然神靈主要有城隍神、土地神、水神、火神、月神、元天上帝神以及被列入國家祭祀大典的先農壇、社稷壇、風云雷雨山川等,宋代開始在府治及休寧、祁門、婺源、黟縣、績溪均建有社稷壇,此外,還有風云雷雨山川壇、邑厲壇、里設壇、鄉(xiāng)厲壇等。這些自然神靈信仰之中最突出的是城隍神和土地神。城隍原為守城戰(zhàn)神,后成為具有多種功能的“城池之神”,新官上任,往往先至城隍祈禱,干旱不雨,官員乃至百姓亦會前去城隍祭祀,因此城隍神成了能夠呼風喚雨的神靈?;罩莞鞯鼐谐勤驈R,如宋元時期,休寧城隍廟在縣東,祁門城隍廟在城西,婺源城隍廟在縣東,黟縣城隍廟在縣北等?;罩萃恋厣裥叛鲈醋云矶\風調雨順,所謂“春祈秋報”,是指農歷二月二日土地神誕日的祭祀活動、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對土地神進行酬報的祭祀活動。宋代黟縣的縣西有土地廟。土地神信仰在后世的徽州普遍盛行起來。
2.人物神靈的信仰
徽州的人物神靈亦非常突出,主要的英雄人物和歷史人物信仰有汪華、程靈洗、張巡、許遠、關帝等。其中汪華和程靈洗是徽州的鄉(xiāng)土神。作為新安之神,汪華在淳熙《新安志》中有詳細的記載,汪華是績溪登源人,為隋朝將領汪寶歡次子。其少年時即以俠勇聞名。隋大業(yè)年間,因平定叛亂有功被推占據歙州,相繼平定宣、杭、睦、婺、饒五州,隨成為擁兵十萬的地方勢力,使得歙州免遭戰(zhàn)禍十余年。唐朝建立后,汪華于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主動歸順唐朝,被授以方牧,總管歙、宣、杭、睦、婺、饒六州,并任歙州刺史、上柱國,封爵越國公。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汪華被授予左衛(wèi)白渠府統(tǒng)軍事,參掌禁軍;貞觀十七年(643年),改任武忠將軍行右積福府折沖都尉。唐太宗征遼,為九宮留守。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汪華卒于長安。永徽年間,歸葬歙縣云朗山;大歷中,遷葬烏聊山。宋代,汪華被追封為靈惠公,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賜廟祭祀,號忠顯;政和七年(1117年),被封英濟王;宣和四年(1122年),以其能御災厲,加封信順;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進封信順靈顯英濟廣惠王,次年其夫人錢氏被封為靈惠夫人。又據明代方志,汪華在其后還有加封,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封昭應顯靈英濟廣惠王,淳■八年(1248年)改封昭應顯靈英濟威信王,十二年(1252年)封昭應廣靈顯德英烈王,寶■二年(1254年)封昭應廣佑顯圣英烈王,六年(1258年)封昭忠廣仁顯圣英烈王,德■二年(1276年)封昭忠廣仁武神英圣王,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封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自唐刺史薛邕、范傳等相繼修葺,汪王祠廟遍及徽州各地。
另一位徽州鄉(xiāng)土神是程靈洗,據萬歷《歙志》載,靈洗是歙縣篁墩人,少有勇力,南朝梁侯景之亂時,靈洗召集黟、歙鄉(xiāng)勇捍衛(wèi)地方,因功被梁元帝授為譙州刺史,領新安太守。南朝陳時,被授為蘭陵太守。封遂安縣侯、后為都督南豫州刺史。文帝天嘉四年(563年),因功遷中護軍,后進號云麾將軍,不久封重安縣公,進號安西將軍。程靈洗雖然治軍極嚴,但是能與士卒同甘苦,因得人心。光大二年(568年)卒后被追為鎮(zhèn)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忠壯,廣為后代徽州各地官府和民眾祭祀。遍布徽州各地的世忠廟即是祭祀程靈洗的廟宇。
除了汪華、程靈洗之外,徽州重要的人物信仰還有戰(zhàn)神張巡和許遠。張巡,唐代鄧州南陽人,安史之亂時,率部與亂軍激戰(zhàn),被升為河南副節(jié)度使。后再戰(zhàn)獲勝,被朝廷拜為御史中丞。此后孤守睢陽,歷經大小數十戰(zhàn),睢陽失陷,張巡和許遠被俘遇害。安史之亂平定后,張巡被追封為揚州大都督,立廟祭祀。許遠,杭州新城人。安史之亂之際,被拜為睢陽太守,與張巡并肩作戰(zhàn),城陷后被執(zhí)遇害。后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立廟祭祀。宋代開始,張巡和許遠又屢次被加封謚號,徽州各地遍布祭祀張、許的雙忠廟或忠烈廟。
此外,徽州還有忠義之神關帝的信仰、隋末藺將軍(藺亮)的信仰、不同的太子神信仰,乃至其他傳有神跡的人物信仰,只要符合“忠孝節(jié)義”這一基本原則均可以“證神”[1]。
徽州多神信仰的形成首先與其宗族特征有關,尤其是宗族祖先的信仰,乃至宗族對宗教儀式的逐步采用。其次,政府對部分神靈信仰的提倡,除了國家的祭祀大典的自然神靈,最受統(tǒng)治者提倡的便是英雄人物汪華和程靈洗的信仰,績溪宰蘇轍曾作《謁王廟文》,汪王能夠驅除癘疫,“以佑相我治”。③再次,徽州多神信仰的形成還與其自然環(huán)境有關,名山大川,吸引宗教信徒;人多地少、環(huán)境惡劣,使得英雄人物神靈、能夠捍患御災的神庥深入人心。此外,徽州漸染儒風之后,出現很多儒家人物神,徽商的推動和對于信仰的參與,使得徽州出現了許多行業(yè)神,這些都是徽州多神信仰形成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陶明選.張王.太子及相關諸神——徽州文書所見民間諸神信仰[C]//卞利.徽學:第5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