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涯適應力是影響大學生生涯發(fā)展的核心能力,對個體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研究發(fā)現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整體水平不高,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在性別、年級、學科、家庭關系、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否加入學生組織、社會實踐經歷數量等方面存在群體差異,研究結果對高校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涯發(fā)展教育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現狀;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5-0050-03
對高校而言,引導大學生進行生涯準備是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大學生從學校跨入職場,職業(yè)生涯角色發(fā)生變化,生涯適應力的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生涯適應力是目前生涯發(fā)展研究的熱點,它被Savickas定義為“個體應對可預測的工作任務、角色以及由工作變化帶來的不可預測的生涯問題時,自我調整的準備程度”[1]。簡言之,生涯適應力屬于一種心理資源,是個體應對社會環(huán)境快速變化中帶來的職業(yè)方面挑戰(zhàn)的核心能力。有研究發(fā)現,個體生涯適應力的發(fā)展能夠預測生活滿意度水平,且與個體的健康發(fā)展密切相關,是大學生生涯成功準備的核心[2]。生涯適應力水平高的青少年,在面對生涯轉換過程中,有較好的生涯決策、規(guī)劃、探索或自信[3]?;诖?,本研究欲在探討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總體現狀及群體差異的基礎上,探索生涯發(fā)展教育的對策。
一、調查對象
被試在南京某高職院校中隨機抽取,其中男生635人,占68.6%,女生291人,占31.4%;大一學生518人,占55.9%,大二學生286人,占30.9%,大三學生122人,占13.2%;專業(yè)分布涉及會計與審計、市場營銷、電子信息工程、工程造價、室內設計、數控設計、汽車技術維修等12個專業(yè)。
二、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侯志瑾等人2012年修訂的生涯適應力量表(CAAS-CF)。該量表共有24個項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包括四個因子: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信心,每個因子包含6個題目。問卷總分越高,代表生涯適應力越強,問卷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良好[4]。整個問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Alpha(α)系數為0.919,信度良好。
問卷調查以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主試由經過培訓的專業(yè)教師擔任,統(tǒng)一指導語。共發(fā)放1 100份調查問卷,調查結束后,將回收問卷數據錄入excel,逐一審查,剔除無效數據,最后獲取有效數據926份,問卷有效率為84.2%。然后將數據導入SPSS數據庫,采用SPSS11.5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調查結果
(一)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總體情況
對獲取有效數據進行描述統(tǒng)計發(fā)現,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值略高于中等臨界值3分(M=3.54,SD=0.68),居中等偏上程度。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四個因子的得分情況存在差異,生涯控制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生涯自信、生涯好奇,得分最低的是生涯關注,具體如表1所示。
(二)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人口學變量分析
為檢驗大學生生涯適應力與人口學相關變量的關系,分別將性別、年級、學科類型與生涯適應力各維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及各因子分上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都表現為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總體上看,男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明顯要優(yōu)于女大學生。
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年級差異,各年級的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大一、大三、大二,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大一學生的得分顯著地高于大二和大三。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信心因子上,年級的主效應均達到顯著水平,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在生涯控制和生涯好奇上,大一學生的得分都顯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學生;在生涯自信上,大一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大二學生??傮w上看,大一學生生涯適應力發(fā)展水平最高,大二年級是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發(fā)展的低谷期。
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及各因子分上均存在顯著的學科類別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藝術類學生的得分都顯著地高于文科類和理工類學生。整體上看,藝術類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優(yōu)于文科類和理工類學生。
(三)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家庭因素分析
為檢驗大學生生涯適應力與家庭背景因素的關系,分別對家庭居住地、家庭關系、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生涯適應力各維度上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大學生的家庭居住地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及各因子分上不存在顯著。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及各因子分在家庭關系上存在顯著的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家庭關系非常和諧的學生得分都顯著地高于家庭關系一般和經常有沖突的家庭。
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因子分上存在顯著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父母教養(yǎng)方式為民主型和放任型的大學生得分均顯著高于權威型的。整體上看,父母教養(yǎng)方式為放任型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發(fā)展水平最佳,民主型的次之,溺愛型和權威型的表現最差。
(四)不同實踐經歷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差異分析
為檢驗大學期間不同活動經歷大學生生涯適應情況,分別對是否加入學生組織、不同社會實踐經歷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各維度上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是否加入學生組織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及各因子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都表現為加入學生組織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未加入學生組織的學生??傮w上看,加入學生組織的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發(fā)展更好。
不同社會實踐活動數量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及各因子分在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參加實踐活動很多的大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有一些的和很少的,有一些的顯著高于很少的。整體上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越多的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發(fā)展水平越好。
四、分析與總結
(一)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總體水平及教育啟示
本研究調查對象主要為高職院校學生,生涯適應力總體水平表現為中等偏上,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一致[5]。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本研究的高職學生中,生涯適應力低的(總均分小于臨界值3)共計208人,占22.5%,而生涯適應力高的(總均分高于4)共計264人占28.5%,有49%的學生生涯適應力居于中等程度,表明高職學生在具備一定的生涯適應能力,但不容樂觀。從生涯適應力各因子結構上看,高職學生在生涯適應力諸維度上發(fā)展水平也并不是很高,都處于中等水平,其中生涯關注因子得分最低。生涯關注是指個體抱著長遠眼光,對自己未來生涯發(fā)展有所關注和規(guī)劃意識,持樂觀態(tài)度。有研究發(fā)現,關注未來主要發(fā)展任務的大學生具有更高的主觀幸福感、畢業(yè)后更可能順利就業(yè)。缺乏生涯關注的個體可能表現“生涯冷漠”,對未來缺乏計劃,生活消極悲觀,容易陷入負面情緒和行為困擾[6]。對學生的訪談中也發(fā)現,生涯關注得分低的學生對職業(yè)目標感到迷惘、困惑,從未接受過生涯規(guī)劃輔導或主動找人討論過職業(yè)發(fā)展方向,不會科學規(guī)劃未來的職業(yè)生涯。這提醒我們在開展職業(yè)生涯發(fā)展教育中,要通過引導學生撰寫未來自傳或生涯導向練習等引發(fā)規(guī)劃未來的意識,指導大學生制訂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提升他們未來發(fā)展的希望感。
(二)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的群體差異分析及教育啟示
研究發(fā)現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在性別、年級、學科類型、家庭關系、家庭教養(yǎng)方式方面都表現出個體差異。男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明顯優(yōu)于女生,這可能與社會文化有關,我國傳統(tǒng)社會觀念一方面對男女性別角色期望有差異,認為“男人要以事業(yè)為重”,使得男性更關注未來的生涯發(fā)展并積極行動;一方面對女性存在性別歧視,一定程度上限制女性對職業(yè)發(fā)展的期望。在年級上,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隨年級升高而有所下降,大三略有回升。在生涯發(fā)展教育中,我們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生涯發(fā)展任務差異,區(qū)別不同年級學生所面臨的生涯發(fā)展困惑,設計有針對性的生涯輔導方案,提升他們的生涯適應力,協助他們順利實現大學各階段的生涯發(fā)展目標。在專業(yè)上,藝術類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明顯高于文科類的和理工類學生。這可能與學科的培養(yǎng)方式差異、社會需求狀況不同等因素有關。藝術類大學生的課程設置注重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課程的實踐性較強,藝術類學生因具備專業(yè)技能獲得實踐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多,有助于在實踐中探索職業(yè)世界,增加對自我的了解,促進對職業(yè)發(fā)展方向的規(guī)劃,提升生涯適應力的發(fā)展水平。在家庭關系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大學生所表現的生涯適應力差異讓我們看到和諧的家庭氛圍可能帶來適應社會的正能量,同時,放任型教養(yǎng)方式下的大學生也并不一定導致壞的結果,溺愛型和權威型的教養(yǎng)方式可能會剝奪大學生的自主思考和選擇權利,造成適應力發(fā)展不足。
(三)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在實踐經歷上的差異及教育啟示
本研究發(fā)現,在參與實踐經歷上,加入學生組織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優(yōu)于未加入學生組織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越多的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發(fā)展水平越好。校內外的實習實踐有助于大學生獲取職場的第一手信息,發(fā)現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類型,真實的職業(yè)感受可以使大學生消除對于未來工作不切實際的期望,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另外,實踐經歷還可以幫助大學生學習和領悟到一些職場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例如責任感、執(zhí)行力以及團隊合作等,這些都是大學生適應職業(yè)生涯的關鍵因素。
進一步數據分析發(fā)現,加入學生組織的大學生有64.7%,35.3%的大學生沒有加入學生組織。在校期間較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僅有14.9%,很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則有18.8%,有66.3%的大學生參加過一些,但不是很多。與學生訪談中了解到,很多學生把社會實踐僅僅當作打發(fā)周末時間或者賺取一定零花錢的途徑,部分學生認為與專業(yè)相關的實習機會太少或者不確定將來是否從事專業(yè)相關工作,大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任何與將來就業(yè)相關的實踐經歷,打算畢業(yè)后直接工作。大學生實踐經歷的重要性提醒我們在校內要借助實習組織、學生組織管理,激發(fā)大學生實踐熱情,明確實習實踐對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意義。在教學設計方面,安排一定數量的實習實踐、實地考察、個案分析、小組討論等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擬真的工作環(huán)境,以盡可能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職業(yè)世界信息,縮短大學生進入職場的適應期。
了解了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在以上這些特征方面所表現的發(fā)展差異,在生涯發(fā)展輔導和教育中,要考慮學生的特質差異,重視不同學生的生涯發(fā)展需求,以增加生涯服務措施的針對性與適切性。
參考文獻:
[1]Savickas,M.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In S.D.Brown amp; R.W.Lent (Eds.),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M].Hoboken,NJ: Wiley,2005:42-70.
[2]Hirschi,A.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J].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
fac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9(74):145-155.
[3]Neuenschwander,M.P.,Garrett,J.L..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unexpected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Switzerland[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8(64):41-58.
[4]Zhi-Jin Hou ,S.Alvin Leung ,Xixi Li ,Xu Li ,Hui Xu.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hina Form: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3),686-691.
[5]趙小云.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研究——結構、特點及其與相關因素的關系[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6]Savickas,M.L.Improving career time perspective.D.Brown.L.Brooks.Techniques of career counseling[M].Needham Heights,MA:A11yn amp; Bacon,1991:23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