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10年后回頭再看,將2015年定義為中國互聯網史無前例的合并年,也毫無疑義。
從年初滴滴與快的的合并,到5月58同城與趕集網的抱團,再到10月初美團與大眾點評走到一起,10月底攜程與去哪兒的“聯姻”,互聯網小巨頭們的合并幾乎貫穿2015年全年,涵蓋打車出行、O2O、團購、在線旅游等人們生活各領域。
這些小巨頭的合并,預示著依靠燒錢跑馬圈地的競爭已告一段落,中國互聯網行業(yè)正在進入戰(zhàn)國后期的深度整合階段,從簡單粗暴的殺伐混戰(zhàn),轉入合縱連橫與遠交近攻。
按照現在的格局和形勢,攜程和去哪兒絕對不是最后一對合并的小巨頭。而一個更大的猜想是,如果類比中國古代的歷史演變進程,互聯網的“戰(zhàn)國”會走向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大巨頭一統的“秦朝”嗎?
小巨頭之困
攜程和去哪兒如果不是最后一對合并的小巨頭,下一對即將合并的歡喜冤家是誰?要對這個猜測做出論斷,得先搞清楚這些小巨頭合并的邏輯和條件。
首先,合并雙方都是深耕某一垂直領域,尤其新興垂直領域的“老大”與“老二”。比如,合并之前,滴滴和快的是打車軟件市場的老大與老二;58和趕集是生活信息類的老大與老二;美團和大眾點評穩(wěn)坐團購市場的第一和第二;攜程和去哪兒則以“一老一新”的兩種模式分列在線旅游市場的老大與老二位置。
既然是新興垂直領域的老大與老二,在前期為開拓市場就免不了通過燒錢補貼來搶奪市場、爭奪用戶?!耙簧诫y容二虎”在互聯網領域其實也適用,因此雙方的爭奪往往十分殘酷、慘烈,一方出手,另一方絕不手軟。
相信所有人對2014年年初滴滴和快的兩家公司爭相“請全國人民打車”的紅包補貼大戰(zhàn)仍然記憶猶新,事實上,其他幾個領域的戰(zhàn)爭激烈程度也毫不遜色:團與大眾點評的現金補貼從未間斷;58同城和趕集網據稱今年的廣告投入加起來超過20億元;去哪兒和攜程之間的價格戰(zhàn)打得更為彪悍,去哪兒網號稱“一年燒錢27.6億元”,攜程也表態(tài)不甘為人后拿出10億元“打仗”。
然而,這種“內斗”斗了多年,最終結果往往是干掉了老三,老大和老二卻沒能分出個勝負,而且雙方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漸漸招架不住。反倒給身后更小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在老大和老二的纏斗中,覓得機遇,得以開拓新業(yè)務、進軍新領域。
兩敗俱傷,不如抱團取暖,況且在這合并的8家公司中,除了攜程、去哪兒和58同城,其他5家都未上市,這不僅給公司創(chuàng)業(yè)者和管理層,也給投資者帶來沉重的財務壓力。
除了內斗兩敗俱傷,今年的四大小巨頭合并案還有一個顯著條件,那就是背后都有共同的投資者身影。
比如在美團、大眾點評、滴滴、去哪兒、58、趕集背后,紅杉資本都是早期投資人。而除了共同的投資機構做幕后推手,稍加留意就能數出,今年這四大合并案中的8家企業(yè)背后還都有BAT的身影。
例如,滴滴與快的分別過獲得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投資;此外,騰訊曾投資了大眾點評、58同城,并在58同城與趕集合并中為58提供貸款,幫助其收購趕集,成為實際上的接盤俠;阿里巴巴則參與了美團的融資;而作為早已全資收購去哪兒的百度,顯然對攜程與去哪兒的合并有推動作用,正是百度將去哪兒的股票賣給攜程,才換來攜程的股票。
因此,一系列合并案之后,最終還是令這些領域成為BAT的領地,也是互聯網行業(yè)發(fā)展到今天,逐漸形成的一個新特點。正如有人調侃的那樣,“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最終還是BAT的?!?/p>
誰是下一對合并者
那么,遵循內斗兩敗俱傷和BAT投資過這兩大合并邏輯和條件,還有誰和誰可能合并?《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在此先大膽“預測”一番。
首先是兩對已經傳出合并消息的對象。
10月8日,美團與大眾點評宣布合并,10月29日,外賣平臺餓了么召開發(fā)布會,因為此前餓了么獲得大眾點評投資,于是就有分析人士猜測是美團外賣與餓了么將合并。隨后該消息被否,餓了么開發(fā)布會只是推出食材供應B2B平臺“有菜”。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兩家的確存在合并可能。去年到今年,美團與餓了么在外賣領域打得極其兇猛,搶著給用戶送券不說,地推人員還常在線下發(fā)生沖突。更重要的是,如今美團已經與餓了么的投資者之一大眾點評合了,騰訊也是大眾點評與餓了么的共同投資者,兩家是否還有必要在外賣競爭激烈?不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百度外賣的激烈攻勢。
此前四對小巨頭合并后,又有消息傳出美妝B2C的聚美和樂峰將合并,一個重要原因是,包括收購樂峰的唯品會,三家都有一個共同投資者——紅杉資本。
不過在美妝電商領域,聚美和樂峰并不是絕對的規(guī)模第一和第二,目前的格局已成為天貓第一、聚美第二、唯品會+樂蜂跟京東搶第三。在一時難以改變現有格局的情況下,唯品會當然愿意把樂峰與聚美進行合并,聚美卻未必有意。
除了這兩對已“傳過緋聞”的對手,放眼整個互聯網行業(yè),如今在各自垂直領域還沒有合并的老大和老二依然大有人在。比如門戶網站的新浪、網易、搜狐,在線婚戀的世紀佳緣與百合網,母嬰市場的美柚與大姨嗎等等,都是未來潛在合并對象。
再大膽猜想,當這些公司都合并了,下一步,是不是該輪到小巨頭背后的BAT了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BAT三巨頭已不僅僅是三大流量入口,早已成為互聯網各相關產業(yè)的三大資本運作方。三巨頭為搶奪移動互聯網入口,這幾年各自收購、投資了大量互聯網公司,承包了人們日常出行、餐飲、旅游、電商、物流、娛樂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阿里系、騰訊系、百度系三大幫派在各個領域之間錯綜復雜的競爭,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如,滴滴快的與Uber的競爭,是阿里與騰訊投資聯盟后應對百度系的競爭,百度在2014年12月參與投資Uber;新美團點評與百度糯米、百度外賣的競爭,也是阿里、騰訊系結合與百度的競爭;58趕集與百姓網的競爭,同是騰訊系與百度系的競爭,前者獲得騰訊投資,百度在今年8月則入股后者;然而在攜程與去哪兒合并后,則是百度系與騰訊系共同面對阿里系的競爭,攜程與騰訊共同入股了藝龍、同程網,如今百度擁有25%股份。
眼花繚亂的競合關系之下,只需捅破最后一層窗戶紙,就變成互聯網一家親了。
BAT合并大猜想
BAT合并這一天會來到嗎?一切皆有可能。
君不見,連相對保守的傳統行業(yè)都頻頻出現南車和北車合并、國核技和中電投合并這些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并在資本上得到極大認可。
當然,這是“國策”所向,政府推手至關重要。不過,放眼國外市場,比如硅谷這樣的地方,正是由于公司間頻繁合并、收購,才能涌現出非常好的大型公司。
BAT假如真的合并,在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上無疑將是一個神話般的大故事。只是,合并后互聯網行業(yè)又將變成什么樣?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等到BAT三家都合并了,互聯網的各個產品就能通用了,不用因為彼此封閉、封殺而感到不便了。
比如,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是,朋友間在微信上傳輸的淘寶產品鏈接是打不開的,用戶必須長按鏈接,退出微信應用,到淘寶、天貓上復制才能打開;之前你在網易云音樂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也無法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最近雙方已和解);而當你搜索附近美食或電影院時,在百度糯米上搜索不到滿意的,還得退出應用,重新進入到美團或大眾點評的應用中;由于一些影視節(jié)目被某家視頻網站買走獨家版權,只能在一個視頻網站上觀看,更緊俏的內容還必須花錢成為該視頻網站的會員才行;這跟一些電商要求商家“二選一”一脈相承。
這樣不僅令用戶使用起來非常不便,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數據被割裂到無數個應用中去,且由于幾乎每個應用都需要注冊,我們的個人信息被重復暴露在各個應用下,還得因此記住無數個用戶名和密碼。
因此,BAT合并,將結束上述種種不便和弊端,將令整個互聯網數據開放,組成一個真正以個人用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形成使用戶感到完美、尖叫的產品。
在共享了用戶數據和使用習慣的基礎上,雖然BAT旗下的子公司還將各自展開競爭,但整體而言,它們將相互持股,共享收益,整體做到最大,成為真正無法撼動的巨無霸。并攜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有望把Facebook、谷歌、亞馬遜打得落花流水。
沒有競爭將會怎樣
大膽的世紀猜想后,再來看看,沒有了競爭的互聯網,問題會不會更嚴重?君不見,滴滴快的合并后,公司給用戶端、司機端的補貼都明顯少了。攜程與去哪兒也不會因為大打價格戰(zhàn),給用戶多少優(yōu)惠了。
這變相反映了一種壟斷的可能性,當企業(yè)在一個市場占據壟斷地位,就可操縱價格了,用戶的議價能力將不可避免受到削弱。
曾向微軟發(fā)起挑戰(zhàn)的互聯網實驗室創(chuàng)始人方興東最近正在召集行業(yè)人士打BAT反壟斷的官司。他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互聯網壟斷程度遠遠超過傳統行業(yè),不僅僅商業(yè)上主導行業(yè)上下游,資本上控制生態(tài),而且平臺本身就是“二政府”,主導大量規(guī)則的制定與執(zhí)行。
而且,互聯網公司本身就是中國最大的媒體之一,可以從容操控輿論?!皬乃鼈凖嫶蟮恼P系部門、法務部和所謂的研究院,可以知道切入政府、學界、司法等領域的程度與深度。不僅可以全方位實現學界失語,反壟斷法失效,而且還頻頻與各省市一把手簽署合作協議,無需任何招投標流程就可輕松獲取各種機會與資源,完成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的合流。”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不過也有評論人士認為,互聯網的這類壟斷是屬于市場經濟運行的自然壟斷,與某些行政壟斷不同,他們今日所得來的市場地位是在搏殺和為消費者帶來新服務體驗的基礎上得來的,野蠻、艱辛,但相對公平。
就像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評價,巨頭合并之后雖然一段時間獲得了相對高的市場份額,但市場一直在變動,合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定價權不一定就落到這些合并后的新巨頭手中。他也樂觀相信,即使BAT三家都合并了,也會面臨新的挑戰(zhàn)者,正是這些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新者、創(chuàng)業(yè)者的出現,才令BAT時時充滿不安全感,要拿錢去買。
無論如何,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才是最健康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