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人稱為“詩圣”的唐代詩人杜甫居住在京城長安時,有一天獨自一人到曲江游覽。
那天天氣晴朗,曲江景色宜人。杜甫面對這美好的景致,打開隨身攜帶的酒,自斟自飲起來。喝著喝著,便詩興大發(fā),于是欣然提筆寫下了一首《曲江對酒》,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桃花欲共楊花語,黃鳥時兼白鳥飛。
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杜甫乘興而歸。路上他忽然想起了剛剛寫的詩:“桃花和柳絮,怎么能‘欲語’呢?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形象呢?”
他邊走邊想,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氐郊依?,他連忙鋪好紙,連墨也來不及磨,抓過毛筆就往硯池里蘸,在紙上改寫為:桃花細(xì)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故事教會我
不僅杜甫是這樣,其他文學(xué)大家也同樣如此。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作品仔細(xì)推敲、反復(fù)錘煉,才會留下享譽千載的名篇佳作。我們寫作文時,也應(yīng)該像這些大家一樣,對字句仔細(xì)推敲,多做修改,這樣才能寫出令人滿意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