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去河南鄭州參加過一個項目的設計顧問工作,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師是日本“新陳代謝派”的代表人物黑川紀章。他設計了鄭州的新城“鄭東新城”,又為中國城市房地產聯(lián)盟設計了一些住宅小區(qū),其中有建業(yè)集團的“聯(lián)盟新城”第一期,就這個項目,我和他打過交道,對他的工作方法有一點了解?!靶玛惔x派”已經過去好多年了,但是迄今依然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戰(zhàn)后涌現的這一批人物,后來都成了具有國際影響的設計大師,這個圈子我也先后認識幾個人,因此頗有些感觸。
“新陳代謝派”是在日本建筑師丹下健三的影響下,以青年建筑師大高正人、文彥、菊竹清訓、黑川紀章,以及評論家川添登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創(chuàng)作組織?!靶玛惔x派”認為從宇宙到生命,都有新陳代謝過程,人們的任務是促進這種新陳代謝的實現。他們發(fā)表了“新陳代謝1960宣言”。他們強調事物的生長、變化與衰亡,極力主張采用新的技術來解決問題,反對過去那種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進化的觀點。他們認為城市和建筑不是靜止的,它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應該在城市和建筑中引進時間的因素,明確各個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長的因素上,裝置可動的、周期短的因素。
在建筑史中,黑川被列入“新陳代謝派”的代表人物。他從四十年前開始倡導的“共生”思想,理論界把他推到一個不適宜的高度,說他的理念“已被推崇為生命時代的基本理念,同時也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新秩序”。“共生”思想這一觀念,不僅對建筑領域,而且對經濟領域和其它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已成為時代的關鍵詞。
美國電影公司麥克爾·布拉克伍德制作公司1993年完成了記錄影片《黑川紀章》,我是在美國的公眾電視臺(PBS)上看到的。芝加哥美術館為了紀念黑川紀章對建筑界的貢獻,將其展覽永久地命名為“黑川紀章畫廊”。1997年,法國蓬皮杜中心決定,將體現黑川紀章新陳代謝設計思想的1996-1975年間的41件原件素描和圖紙及4件模型永久收藏,并從6月到10月舉辦了“黑川紀章新陳代謝主義展”,展出這些作品。那幾年是黑川年,“黑川紀章回顧展”從1998年1月于巴黎日本文化會館揭開序幕,然后于1998年4月至6月在倫敦RIBA建筑中心(英國皇家建筑家協(xié)會),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在芝加哥美術館,1999年2月至3月在柏林日德中心,1999年6月至11月在梵高美術館(阿姆斯特丹),然后在日本國內巡回展出至2001年3月。
黑川紀章是日本戰(zhàn)后第一代建筑家中的重要代表,他于1934年出生于名古屋的建筑世家,父親、弟弟都是建筑家,1957年畢業(yè)于東京大學建筑系,1959年在同一大學獲得碩土學位,1964年獲得建筑學博士學位,1962年開設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黑川紀章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他也是丹下健三的學生,在設計思想上受他影響很深,應該說出身于正宗的現代主義體系,卻在60年代順應國際潮流,成為改革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的主要人物,在日本被稱為“異端者”。60年代,美國開始出現后現代主義運動和一系列企圖修正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的建筑探索和理論探索,日本也受到影響,出現了以黑川紀章、磯崎新、文彥、筱原一男為代表的類似運動,在日本建筑史中被翻譯為“新陳代謝”時期。黑川紀章是這個浪潮中非常突出的建筑家。他在1965年設計了過量兒童公園中央兒童館,1969年設計了小田急乙女汽車餐廳,1972年設計了銀座“艙體大樓”,逐步體現出自己的新思想和設計方向。
黑川紀章并不走美國式的后現代主義道路,而是從另外的方向來探索對現代建筑的改進,其中最典型例子是銀座的“艙體大樓”。這個大樓是位于東京最昂貴的地段銀座的高級住宅公寓,銀座地段寸土尺金,設計上對于空間的考慮,對于預算的考慮都非常重要。同樣的,對于建筑形式的要求,也相應高得多。黑川紀章受到他在蘇聯(lián)時對于宇宙飛船的“艙體”單位的印象影響,而采用了類似的“艙體”的構想,他采取了預制件和基本模數兩方面的因素,設計了2.3米x 3.8米x 2.1米大小的所謂居住“艙體”,預制了這種尺寸的長方形單體,甚至窗口也開成舷窗的圓形孔。建筑基本使用單體堆砌、穿插組合而成,對于傳統(tǒng)的現代建筑顯然是不同的演繹,引起廣泛注意。他利用同樣的方式,在 1976年設計了大阪的索尼公司大樓,進一步推進了這種模數單位、預制構件組合建筑的思想。他在城市規(guī)劃思想上提出“螺旋都市”的設想,也具有相當的理想主義色彩。
黑川紀章在70年代開始設計重要作品,其中有1975年的福岡銀行總部、1977年的日本紅十字會總部大樓、石川厚生年金會館建筑和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逐步形成自己成熟的設計思路,是日本高科技管理中心—日本通產省的科學技術管理部門和方式。特別重要的是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建筑,這個建筑從1977年開始設計興建,到1989年才基本完成,設計上運用方形環(huán)繞中間庭院的基本單體,逐步增加,因此建筑在每個建造階段都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也在整體完成后能夠保持一致。在整個建筑群的中部是一個大型的以四個圓柱為角的方形庭院式建筑,所有的建筑單體對外都不設計多少窗口,造成向內開放、向外封閉的特點,建筑采用日本傳統(tǒng)建筑的灰色一江戶時期流行的“利休灰”,灰色一方面具有民族傳統(tǒng)的內涵,同時又能夠把三維的關系模糊化,形成二、三維不清的形態(tài),建筑因此就增加了遐想空間。
我記得第一次見到黑川紀章好像是2006、2007年,他開始初步接觸鄭州東城的規(guī)劃工作,但是那幾年是他在日本不太順的時期。他競選東京市長失敗,設計的“中銀艙體大樓”又要被拆毀?!爸秀y艙體大樓”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并且是“新陳代謝運動”的建筑代表作之一?!靶玛惔x運動”流行于1960、70年代,設想城市應由一些標準部件構成。概念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當年的隔熱材料石棉,石棉是致癌物質,各國都在取締,凡是內部有石棉隔層的建筑物都要拆除,因此,這棟有歷史意義的建筑也在2007年 4月15日經管理協(xié)會批準了拆毀,用一幢新的14層建筑物取代。對此,黑川紀章當然是心急如焚,他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去掉每一個居住艙體,用新的居住單位代替,讓基礎大樓保持不變。日本四個主要的建筑團體,包括日本建筑師協(xié)會都支持這個方案。但這幢建筑物的管理協(xié)會不相信這個方案,并且提出了對這幢建筑物的抗地震能力的擔心,還說它對有價值的土地使用率很低。新的建筑物將增加樓層面積60個百分點。黑川紀章當時很惱火,不斷提出抗議。我們知道,黑川紀章在大阪的“索尼大廈”,建成于1976年,于2006年被拆毀。大概就是這樣的郁結氣惱,他在那兩年明顯衰老了。我在2007年春天在鄭州見他最后一面,談到“中銀艙體大樓”的時候,他有點生氣地說:我們不要談它了吧。這一年10月份,他突然去世,之后,2009年我在《紐約時報》上看見決定拆毀“中銀艙體大樓”的報導。
“新陳代謝派”是戰(zhàn)后最早形成的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探索的小組,他們的許多想法都在當時日本的經濟條件下無法得到實現,但是他們的許多構想,到21世紀開始之后就越來越具有啟發(fā)意義了,從東京中城的“六本木丘”到東京灣現在正在探索建造的“金字塔”,都是在他們思想感召下出現的實實在在的綜合體建筑群,日本在這方面有很豐富的理論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