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蕭軍在和友人談話時,說到蕭紅的散文,評價是:“她的散文有什么好呢?”一旁的朋友也附和道:“結構卻也不堅實?!倍四巨紕t是看了蕭紅的回憶魯迅的文章,“鄙夷地笑起來”:“這也值得寫,這有什么好寫?”可恰恰是蕭紅回憶魯迅的這篇文章,卻獨領風騷成了回憶魯迅的文章里最好的一篇。其細膩、瑣碎、散漫式的文筆勾勒出一位平凡、嚴謹、親和的父親形象。本文試著從父女情感的角度解讀這篇文章,探究在蕭紅的內心世界里,她對魯迅先生的感情。
關鍵詞:父女情感 解讀 蕭紅 魯迅
蕭紅曾說,在這個世上有兩個男人給過她溫暖:一個是她的祖父,另一個就是魯迅先生。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流露的不僅是一位寫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情感,還是一位女兒對父親的追憶。若將文章中的魯迅先生換為“父親”二字,讀來似乎更能把握魯迅的神韻。父親旁邊,女兒的口吻總是隨意的:“天晴啦,太陽出來啦?!比鰦傻模骸爸芟壬?,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頑皮的:“大家看著這鴨子烤得又油又亮的,魯迅先生也笑了?!倍鳛楦赣H,他也是耐心的:“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眹烂C的:“不要那樣裝她……”幽默的:“好久不見,好久不見。”關切的:“人瘦了,這樣瘦是不成的,要多吃點。”若把這種對話完全看作是父女之間的對話,是不足為過的。做女兒的可以纏著父親,不顧著父親的身體不適任性地跟他談話到深夜;做父親的也會在飯桌上寵溺地看透女兒的心思,多吃幾個女兒做的韭菜合子,或者等女兒開心時再指出女兒的穿衣不得體之處,抑或是看著兒子調皮地抓蕭紅的小辮子而不加以制止。她完全將魯迅看作是父親,而蕭紅在魯迅的眼里,也已經不是一位客人,而是一位近乎與兒子同輩只大一點點的玩伴。
順著蕭紅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魯迅那不顧一切的走路姿勢、安靜地抽著煙、和氣地陪客人、專心地寫文章、頑皮地和海嬰互道“明朝會”,聽到魯迅先生的笑聲、評論女人穿衣、不游公園的習慣以及神色兼?zhèn)涞刂v著鬼故事,等等,這種片段式、近于零散的細節(jié)似乎是蕭紅腦海里的一個個飛逝的鏡頭,讓人匆匆一掠,卻可以做細細的回味。讀上三遍、四遍乃至十遍,似乎在閑說讀者自己的父親,不甚膩煩,反而多了一些感動。蕭紅曾問魯迅:“先生,你對我的愛是什么愛?”她在一旁等待著,魯迅答道:“大概是母愛吧!”也只有在這種親昵的情感下蕭紅遠去日本時魯迅才會像父親一般說:“怎么去了那么久也不見音訊?”蕭紅從日本回來,捧著魯迅的照片,她平靜地說:“說不出的痛,才是真的痛?!敝挥懈概楦胁拍茏屖捈t從不避諱對魯迅的依戀,乃至于魯迅在世時她每天都要跑到魯迅家里去,多少次也不覺得惹人煩。她自責因為自己導致魯迅生病了,卻從來不減少來的次數。
一、視角
蕭紅寫魯迅,不是旁觀者,而是觀察者:
1.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
2.魯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幾步,而后向我說:“他是販賣私貨的商人……”
且多次對魯迅的表情進行描寫:
1.魯迅先生好像聽了所講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頓的舉著象牙煙嘴在沉思著。
2.眉頭仍和平日一樣沒有聚皺,臉上是平靜的,舒展的,似乎并沒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3.魯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靜的,不動的闔著眼睛,略微灰了的臉色被爐里的火光染紅了一點。紙煙聽子蹲在書桌上,蓋著蓋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
在整個敘述過程中,蕭紅始終克制著將自己設置成一個觀察者的角色,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在觀察魯迅,細致地記錄著魯迅的每個表情、笑容,沉思甚至是開玩笑的神態(tài)。在講述與魯迅的關系中,蕭紅也始終在收住自己的情感,極力不讓自己成為一個參與者的角色:
1.海嬰不安地來回亂跑,魯迅先生還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地坐下。魯迅先生坐在那兒和一個鄉(xiāng)下的安靜老人一樣。魯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別的飲料??Х?、可可、牛奶、汽水之類,家里都不預備。
2.有人搶到手的還在保存著的蘋果,奉獻出來,魯迅先生沒有吃,只在吸煙。
作者好幾次都寫到了魯迅的這種安靜的沉思,但她并不交代魯迅所思考的內容,或者是本人所認為的對方思考的內容,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參與者的角色。若在當時的情境,作為參與者的蕭紅,以她的細膩敏感必能揣測魯迅的心思。然而,蕭紅每寫到此處,必能收住。作為一篇紀念魯迅先生的散文,作者完全可以試探性地去玩味魯迅的思想,向讀者告白,從而讓讀者也成為參與的角色,然而,蕭紅并沒有這樣做。究其原因,我們可作如下猜測:一方面,她詮釋了一位思想家的偉大之處,在喧鬧中,魯迅突然的沉默表現了他作為思想家的偉大之處。雖是當時的參與者,也不能進入魯迅先生的偉大靈魂。另一方面,是來自一位女兒屬己的體驗,即“父親”的那份情感是屬于女兒的,即便是親愛的讀者朋友,也不能一一道盡。蕭紅完全把自己當作了“女兒”的角色。即便是想要表達魯迅的品質,蕭紅也是借旁人的口說。如:
以后我想起這件事來,私下和許先生談過,許先生說:“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們學不了的。那怕一點點小事?!?/p>
二、結構
蕭紅曾經說:“有一種小說學,小說有一定的寫法,一定要具備某幾種東西,一定學得像巴爾扎克或契訶夫的作品那樣。我不信這一套,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說?!眥1}
文學筆法很多,但蕭紅筆法最為特別。她的文章,有結構又好像沒有結構。文體于蕭紅,不是形式,卻是思想。蕭紅回憶魯迅的這篇文章,用的是一種碎片式、零散化的描寫:
1.魯迅先生的書桌整整齊齊的,寫好的文章壓在書下邊,毛筆在燒瓷的小龜背上站著。
2. 一雙拖鞋停在床下,魯迅先生在枕頭邊睡著了。
3.魯迅先生喜歡吃一點酒,但是不多吃,吃半小碗或一碗。魯迅先生吃的是中國酒,多半是花雕。
從對魯迅書桌的描寫、魯迅睡覺再到魯迅喝酒,三個細節(jié)從敘事上根本沒有聯系,蕭紅卻將它們放入一起。這種隨意地拼湊恰恰表現出蕭紅作為女兒對父親止不住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自己最熟悉的親人時,很難是具體的某件事情對自己的觸動很大,往往是生活中出現的太多的片段,一股腦地飛回自己的頭腦中。
蕭紅不是在有意地追憶思索,而是這些事情一點一滴跑到她的思緒里,讓她剎不住筆了。蕭紅此時的回憶,完全是一位女兒和父親相處時的生活片段,看似隨意的寫意,實則是精心鋪排。這種片段化敘事的結構讓我們體悟出一位時而嚴肅時而親切的父親形象。蕭紅的這種敘事策略,也使得文章的容量增大,隨便擴展描寫魯迅的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演繹出很多饒有深意的故事內容,但蕭紅卻放棄了這種可能。一方面可以讓讀者反復揣摩這些零散細節(jié)所構成的魯迅形象,另一方面卻能讓讀者完全跟著她的思路行走,這種敘事片段會產生空缺,卻讓我們有了多元化的解讀。
三、語言
追念逝者,是殘酷的,也是溫馨的。蕭紅將這種感情,全部注入了文字里。蕭紅寫祖父:
1.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呼蘭河傳》)
2.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和我》)
蕭紅寫魯迅先生:
1.魯迅先生從下午兩三點鐘起就陪客人,陪到五點鐘,陪到六點鐘,客人若在家吃飯,吃過飯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剛剛喝完茶走了,或者還沒走就又來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點鐘,十點鐘,常常陪到十二點鐘。(《回憶魯迅先生》)
2.魯迅先生一邊抽著煙,一邊剝著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魯迅先生必請許先生再拿一碟來。魯迅先生備有兩種紙煙,一種價錢貴的,一種便宜的,便宜的是綠聽子的,我不認識那是什么牌子,只記得煙頭上帶著黃紙的嘴,每五十枝的價錢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魯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回憶魯迅先生》)
短短的幾行文字,蕭紅一遍一遍稱呼著魯迅先生就像不停地在呼喚自己的祖父一樣,想必這是賦予了極其深厚的感情的,“魯迅先生”四個字全文便出現了二百七十二處,她的每一次呼喚都好像在傳達思念,都夾雜著情感。也只有在懷念自己所熟悉的親人時,才會陷入這種思念的情緒,而忘記自己是在創(chuàng)作,忘記考慮這種繁瑣的一次次叫喚會不會惹得讀者膩煩。蕭紅在《永遠的憧憬和追求》里談及父愛,她說:“二十歲那年,我就逃出了父親的家庭,直到現在還是過著流浪的生活。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眥2}蕭紅是向往父愛的,她在魯迅的面前是天真的、毫無保留的。從文本看,蕭紅在極力烘托的是一種家的氛圍,她厭倦了流浪,所以她向往有家。她寫魯迅的寫字桌、魯迅的房間、魯迅的作息時間、魯迅的穿戴、魯迅抽廉價煙甚至是吃餅干的方式,甚至是他不喜歡逛公園的習慣,短短一萬多字的回憶文章,她把筆墨都花在魯迅的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上。再看她寫許廣平:
1.許先生上街回來把買來的東西一打開隨手就把包東西的牛皮紙折起來,隨手把小細繩圈了一個圈,若小細繩上有一個疙瘩,也要隨手把它解開的。準備著隨時用隨時方便。
2.許先生從早晨忙到晚上,在樓下陪客人,一邊還手里打著毛線。不然就是一邊談著話一邊站起來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葉子。
3.許先生每餐親手端到樓上去,那黑油漆的方木中擺著三四樣小菜,每樣都用小吃碟盛著……若是雞,那雞也是全雞身上最好的一塊地方揀下來的肉,若是魚,也是魚身上最好一部分許先生才把它揀下放在小碟里。
蕭紅所看到的許廣平是一位慈母,節(jié)省、忙碌、會持家且精心照顧魯迅的起居。以至于魯迅走后,蕭紅在信件里如此囑咐蕭軍:“可怕的是許女士的悲痛,想個法子,好好的安慰著她,最好是使她不要靜下來,多多的和她來往。”{3}這完全是一位女兒對慈母的擔憂,而這種情感轉嫁到魯迅身上,理所當然就變成一種父愛了。她每次來,許廣平也都會叮囑她:“勸周先生多吃些東西?!边@種關照隨意,親熱,表露出蕭紅在魯迅內心的地位和魯迅對蕭紅區(qū)別對待的心思。
蕭紅在文章中將魯迅身上所籠罩的光環(huán)暫時抹去了。魯迅是一位偉人,她完全可以列舉魯迅先生的二三事來折射他的深刻,但蕭紅始終將自己定義為“女兒”的身份,寫她最熟悉的父親的環(huán)境,甚至是父親房里的一幅畫,也值得好好記載,而暫時撇開他偉大的成就。她似乎倔強地在說:“我與你們不一樣,魯迅在你們眼里,是文學家、革命戰(zhàn)士。在我眼里,他就是長輩,是我最親愛的人?!边@種極具個性的私人化的回憶敘述,如愿以償地將她的回憶與別的作家區(qū)別開來。
讀完這種文字,讓我們再想起魯迅,仿佛他不是尖銳近于刻薄、善于口誅筆伐的文學戰(zhàn)士,而是可以嚴肅固執(zhí),也可以幽默風趣的隔壁鄰居伯伯。蕭紅的這種筆墨所依賴的恰恰是濃厚的父女之情,所以端木在說她的時候,她不加爭執(zhí)而只是臉紅,因為父親給予女兒的回憶,是濃濃的溫情且這種感情是只屬于自己的,用不著多向不懂的人解釋。
{1} 聶紺弩:《〈蕭紅選集〉序》,《蕭紅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頁。
{2} 蕭紅:《永遠的憧憬和追求》,《報告》1937年第1卷第1期。
{3} 許廣平:《憶蕭紅》,見劉運峰編:《魯迅先生紀念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 者:王小波,蘇州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