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一種購糧憑證。新中國糧票誕生于1955年8月25日,一直沿用至1993年才正式宣布“退休”,長達38年。隨后,方寸糧票進入收藏市場,很快成為廣受追捧的收藏佳品。
2009年4月,在武漢收藏品市場舉行的第五屆票證交流大會競賣會上,有幾百張珍貴糧票亮相,其中不少拍品是市面上較少見的稀有品種,如1952年西南區(qū)5斤大米票、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250斤糧票、民國36年第三辦事處戰(zhàn)地14斤兌米券等。拍品中價值最高的是1950年西南區(qū)馬料票10斤、200斤、500斤票樣3枚,現(xiàn)市場價早已超過萬元,那次競賣會起拍價就高達9500元。
近年來,收藏市場上行情較為走俏的主要是那些發(fā)行年代較早(新中國成立前后發(fā)行)、存世量較少的糧票。如西北區(qū)糧食局預購提糧證(1954年版,面額50斤),據說國內存世量僅數(shù)十枚,現(xiàn)每枚市場價約1000元;山西省原太岳區(qū)軍發(fā)行的兌米票(1948年版,面額為12兩),現(xiàn)市場價約700元。據報載,廣東東江縱隊江北支隊流通谷票(1944年豎版,票面中部有黑白毛澤東頭像),在2006年曾以1萬元的天價,被廣東糧票收藏家購藏。
與全國糧票相比,省級糧票在收藏界以品種多、搜集難而著稱。尤其是早期省級糧票在藏市備受追捧,價格持續(xù)攀升,一些珍貴的稀罕品種更是有價無市,供不應求。在2006年,山西省1955年版30斤面額糧票單價為150元,至2011年,即使出350元也難買到;1966年版山東省5斤面額糧票前些年單價為400元,現(xiàn)在800元甚至上千元也難以覓到,顯現(xiàn)出早期精品糧票很好的升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