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樂趣的棗園生活里,搗馬蜂窩是一次帶有驚險色彩的“壯舉”。馬蜂是棗的天敵,當然也是我們的敵人。馬蜂總喜歡在棗樹上掛起一個葵花似的窩。這大概是由于棗樹枝繁葉茂可以遮風(fēng)擋雨、棗花蜜和棗香甜可供食用的緣故吧。它們一個個把腰肢束得緊緊的,架起機翼似的翅膀,一邊若無其事地來來往往地飛,一邊還唱著得意的歌兒——仿佛在向人示意,這是我們的地盤!馬蜂尾部有毒針,針連毒腺,毒腺分泌毒液,蜇人時將毒液注入人體,于是被蜇部位馬上會腫脹起來。有一次,二賴子不信邪,到馬蜂家門口打棗吃,結(jié)果讓馬蜂狠狠地“教訓(xùn)”了一頓——兩只眼睛腫得像鈴鐺,合成一條縫。然而,冤家路窄,正好在我最愛吃的棗樹上也有一個蜂窩,而且已經(jīng)有八寸湯盤般大了。小東西黒乎乎地趴了一層,一邊攘攘地動,一邊嚶嚶嗡嗡地唱著。我本來就有點懼怕這小東西,看到它們常常躲得遠遠的,這回就更有點頭皮發(fā)麻了。這棵樹結(jié)的棗,一咬嘎嘣脆,酸甜可口。眼見棗子要熟了,不除馬蜂,怎么下棗?我們進行了幾天的“偵察”,終于掌握了馬蜂的活動規(guī)律。原來,小東西傍晚歸巢,趴在窩上就不動了,即使使勁搖動樹,它們也懶得動一動。等到第二天,太陽出來,露水下去后,才又忙碌起來。經(jīng)過一番研究,“作戰(zhàn)方案”定下來了——用火攻,時間選在晚飯后。我綁了一個火把,澆上煤油,頭戴一頂草帽,再蒙一個包袱皮兒,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樹下,找好位置,讓弟弟點著火,然后迅速對準蜂窩。只聽見一陣噼噼啪啪的響聲,接著聞到一股難聞的焦煳味兒。等小東西們從夢中醒來感到不妙時,早已焦頭爛額,少肢短翅,撲撲簌簌地摔在地上了。火把著光了,用竿兒一搗,那倒掛的“湯盤”被摘下來了。蜂的幼蟲全死在封著的洞洞里,剝來喂雞,倒是雞們的一頓美餐呢。這件事轟動了全村,大人們都夸我們膽子大,點子多,那個燒焦的蜂房是我們的“戰(zhàn)利品”,為我們贏來了羨慕和稱贊。
棗園最熱鬧的時候,是棗子熟了的時候。諺云:七月十五棗紅圈兒,八月十五曬半干兒。七月,棗子長成個兒,開始由綠變白;接著蒂的周圍紅了,叫做紅眼圈兒;然后慢慢穿上小紅襖——上半部紅了,再過幾天便整個兒都紅了??窗?,那滿樹的棗兒,真像翡翠樹上嵌滿了無數(shù)紅色寶石,那低垂的果枝被風(fēng)一吹,又像搖動著千千萬萬盞小紅燈籠,喜煞人愛煞人,是收獲的時候了。于是全家人背著筐,提著籃,拿著口袋,歡歡喜喜地收棗了。收棗是不用一個一個去摘的,只用一根長竿——俗稱“打棗竿”,使勁一打,就像下了冰雹一樣,頃刻珍珠滿地。此時我和弟弟往往沉不住氣,會冒著棗雨去拾,難免頭上背上會遭到襲擊,并不覺得疼,只張嘴傻樂。樹上的棗打光了,接著裝籃,裝筐,裝口袋,然后肩扛手提小車推,運回家里去。于是,我們的工作也轉(zhuǎn)移到家里,幫著媽媽曬棗了。
(選自“樂讀網(wǎng)”,有改動)
星星點燈
那枝繁葉茂的棗園,既有酸甜可口的棗兒,也留下了我們這幫小孩子無畏、天真的童年。那紅紅的在枝頭搖晃的棗兒一直在“我”的記憶里閃現(xiàn),就像歡樂的童年一樣,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