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釋]
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蓬蒿(péng hāo):兩種野草。直待:直等到。凌云:高聳入云。始道:才說。
[譯文]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在里面,看不出來,到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dāng)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云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云了,才說它高。
賞析
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首句中的“刺”字,不但準(zhǔn)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qiáng)不屈的性格、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勒出來了,第二句中的“出”字用得精當(dāng),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變大的情景,而且在結(jié)構(gòu)上也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后兩句連用兩個“凌云”,大松“凌云”,已成事實,稱贊它高,并不能說明有眼力,如能識別出小松就是“凌云木”,而加以愛護(hù)、培養(yǎng),那才是有見識,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