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未幾,一行十幾人的隊伍隨南京老崔茶館的老崔行往余杭徑山。當天雨水連綿,褪去此前的高溫乍現(xiàn),一路葉嫩花嬌,清新如洗,恍惚間夏雖至而春未歸。猜想山間春遲,徑山之中必是春意正盛,一年內(nèi)可經(jīng)兩春,不由竊喜。當然,此去最大期待是“徑山茶宴”,千年前禪茶禮儀再度重現(xiàn),著實心馳神往。
好山好水顯好品
行至徑山鎮(zhèn)時已是下午時分,雨未停天未暗。車在竹林間穿梭,空氣中的含氧量與負離子量驟然上升,搖下車窗,把頭伸向窗外,貪婪地深深吸上幾口,慰藉一下在都市空氣里悶壞的肺,神清氣爽。
下榻之所為“陸羽山莊”,莊外山巒疊嶂,莊內(nèi)溪水潺潺,亭臺樓閣,古樹雅竹。山莊一名便道出此處與茶圣陸羽的淵源,據(jù)說陸羽曾在此種茶論道,確切與否雖已無從考證,但當天卻偶遇陸羽迷大茶,有幸聆聽他說茶論道。大茶研習《茶經(jīng)》已久,是圈內(nèi)有名的學者型茶人,他曾循著陸羽足跡,走遍陸羽尋茶之處,對茶以及茶文化頗有心得。說起徑山茶,他滿口稱贊。
徑山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法欽大師親植茶樹,宋代是其聞名并大放異彩之時,而有關喝茶的禮儀也是那時起廣為流傳。比起同為浙江名茶的龍井,徑山茶更為古遠,但未如龍井般聲名顯赫。其原因大概是早期徑山茶產(chǎn)量不高,能夠輸出的并不多。如今徑山茶通過引進了新茶樹品種以及規(guī)范化管理,產(chǎn)量有所提升,方為越多的人所獲悉。
來徑山之前有幸品嘗過徑山茶,當時的感覺是頭杯茶滋味并不出奇,但二杯茶開始滋味盡顯,香清雅,味淳爽,三杯茶后回味無窮。關于徑山茶據(jù)說有兩種泡法,第一種是投茶法,先加水,后投茶葉。這種方法茶汁出來較慢,須二杯茶后才覺察出好;另一種則是先加適量水,投入茶葉,然后再沖水,如此茶汁出來快,頭杯茶就能嘗得好滋味。對于不識徑山茶的人,通常采用后一種泡法,而對于徑山茶的知音自然是有那份耐心細細品味這其中的好。如此,徑山茶倒是像極了茶中隱士,急切不得見,知己方可交。
大茶口中的徑山茶好完全得益于徑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他說,就連不太受待見的早熟茶樹品種烏牛早到了徑山竟也褪出往日的平凡,成茶后一改滋味不足的缺點,延續(xù)了徑山茶滋味醇厚悠長的品性。不得不說是徑山山水改變了它。
《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徑山高三千余丈,周五十里,乃天目之東北峰,從山徑通天目而名……”徑山屬東天目山余脈,受浙北茶區(qū)緯度和徑山山脈等綜合因素影響,氣溫相對較低,茶樹在漫射光下生長,可產(chǎn)生較多的葉綠素B,形成多種氨基酸,使茶葉香氣四溢。
隱逸古剎育禪茶
陸羽山莊稍息片刻之后,徑山五峰茶業(yè)有限公司的陳姐,就一路帶著我們上山拜謁唐代古剎徑山寺。徑山寺創(chuàng)建于唐天寶年間,距今1200余年,曾被譽稱“百萬峻松雙徑皙,三干樓閣五峰寒”,南宋時評定為“五山十剎”之首。據(jù)說徑山寺鼎盛期寺僧三千,求法者絡繹不絕,遍及海內(nèi)外。而今徑山寺歷經(jīng)滄桑變遷后得以鳩工重建,雖恢復如新卻低調(diào)許多,靜靜隱于五峰之內(nèi)。
一路環(huán)山而上,林木幽深,竹海滴翠,同時可見大片大片茶園,于雨霧中若隱若現(xiàn),沐浴著天地精華。據(jù)說這條上下山的盤山路除非逢宗教界的重要節(jié)日,平時很少有汽車行駛。另有一條通往徑山寺的古道,長約2800多米。行走速度較快的人,4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古寺。古道入口就在陳姐公司的對面。頂著盤旋而上的不適,大家仍是期待雨停后再走一次古道。
到達徑山寺已快接近寺院關門謝客的時間,寺內(nèi)一片靜寂,路上遇一法師,雙手合十,點頭致意。寺內(nèi)如今僧人不多,一路上碰到不少義工。走廊避雨處攤晾著義工采摘的鮮葉,油綠喜人。大家紛紛舉相機拍照,但始終覺得拍不出鮮葉的一半好。這些鮮葉采自后山茶園,是真正屬于寺廟的茶園。穿過徑山寺后院的小門就可到后山茶園,茶園的邊界是無邊的竹林。這個茶園生產(chǎn)出來的徑山茶一般供寺里供奉飲用以及宴客招待,多出來的一小部分就被僧人們拿來贈送。
寺僧飲茶習俗源于達摩祖師。相傳達摩祖師面壁修煉九年,過程中,某次競沉睡過去。醒后后悔莫及,于是割下眼瞼扔地,不料卻長成一棵茶樹。達摩摘取茶葉以熱水沖飲后竟格外清醒,睡意全無,于是一面壁就十年,最終修成正果,創(chuàng)立禪宗。而開山鼻祖法欽禪師建寺后也親植茶樹,也許那刻起,徑山茶就與佛結緣,有了它獨特靈性。禪與茶向來關系密切,叢林最重的就是茶禮,向來有“謝食不謝茶”之說。“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币虻木褪遣枘芴嵘?,不易昏沉,利于僧徒修身養(yǎng)性。當然,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僧人的追求,文人士大夫亦有此需,于是茶湯會由此盛行。
“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留有《與趙莒茶宴》:“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庇纱丝梢娞拼嫴枰呀?jīng)成風。徑山茶湯會真正有了相對固定的形式據(jù)說是在南宋時期,受了懷海禪師《百丈清規(guī)》以及宗賾《禪苑清規(guī)》的影響,其中《禪苑清規(guī)》有專門的篇章“赴茶湯”,記載了受請和尚赴茶湯的規(guī)范要求。
雖然關于徑山茶湯會的歷史記載并不少,但真正讓我期待的還是現(xiàn)場版,畢竟比起那些純粹的文字記載,場景的再現(xiàn)固然要生動許多。于是徑山寺歸來后,大家蓄精養(yǎng)銳,期待第二日的“徑山茶宴”。
穿越南宋茶湯會
“徑山茶宴”即徑山茶湯會,2010年申報國家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時最終敲定“徑山茶宴”這個名稱。在此之前,徑山茶宴很長一段時間里只存在于零散的史料記載中,其程序儀式已被大多數(shù)人忘卻,而重新恢復并展現(xiàn)是源自徑山村村委主任俞榮華的一番心靈歷程。
當天閑聊時他說起,“人們說起茶道,只會想到日本,卻不知徑山茶宴才是日本茶道的源頭,對此心里有些別扭?!彼囊环袊@確實道明了一個事實:南宋時期.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取學于徑山寺,后將徑山寺種茶、制茶技術、茶宴禮儀以及臺式茶具一起帶回日本,由此發(fā)展了日本“茶道”。后圓爾辨圓禪師于徑山寺修行結束,依據(jù)《禪苑清規(guī)》制定《東福寺清規(guī)》,其中包括嚴格茶禮。而后日本茶道愈發(fā)完善,徑山茶宴卻日漸式微,如今很多人是通過日本茶道才開始追溯徑山茶宴,甚至80年代后徑山寺的重建也是與日本僧人有關,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出于對祖輩優(yōu)秀文化的尊崇和傳承之心,加之當?shù)卣拇罅χС郑針s華決定親力親為,將徑山茶宴的現(xiàn)場版復原出來。他笑稱,他不是一個文化人卻在做一件文化事。俞榮華本是徑山五峰茶業(yè)有限公司的總經(jīng)理,兼任徑山村村委主任。這些年他名義上是村委主任,私下里卻一直自己出錢補貼當?shù)匦枰獛椭霓r(nóng)戶。這也是他在當?shù)厝罕娍诒^好的原因之一?;蛟S是什么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做有心人。茶宴所需之物,從桌椅到服飾,甚至一個小小的茶具,無一不是俞榮華親力親為。在聽取各方專家意見的基礎上,俞榮華反復推敲修改,最后制成樣圖與設計師溝通,茶宴所涉及到的用品完全依照宋代風格。道具備齊后,俞榮華根據(jù)腳本自己做導演,陪同演員反復排練。說起些日子的歷程,他雖面有疲倦,但表情仍掩不住喜悅。
徑山茶宴正式亮相時,嘉賓無一不稱贊,這顯然不是門外人所為,分明解析得深刻到位。只見“五峰山房”的橫匾懸掛正上方,匾下為徑山茶祖法欽像。像右為鼓架,架上一紅色圓鼓。像左置一榜架備茶榜置放。像前設供桌一張,右放一古琴架,左設一桌放文房四寶。像前橫放一桌為會首席,縱放的六張桌椅分別為主客席及嘉賓席。古樸的背景瞬間令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隨著一聲高亢的“張茶榜”,禪樂緩緩響起,茶宴正式開始,擊茶鼓、恭請入堂、禮茶祖、賓主參話、行盞分茶、說偈吃茶、法師弘茶.煎湯點茶、謝茶結緣、退堂送客等十余道程式展示,整個茶宴前后持續(xù)了半小時左右,重點突出了了徑山茶湯會作為日本茶道之源的宋式點茶程序。茶宴結束時嘉賓情緒似乎停留在南宋。
復原的徑山茶宴并非寺廟場景,而是展現(xiàn)了南宋時期民間鄉(xiāng)紳為迎接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而舉辦茶宴的情景。這不難理解,茶湯會雖源于寺廟,但真正延續(xù)其生命力的還是民間。至今,在長樂、斜坑、徑山等地部分村民家中還保留著用石頭圍砌的火膛,長年生著炭灰,上面用鐵索懸掛著大銅壺,隨時準備用茶湯待客。
離開徑山前雨停,偷閑片刻走了走徑山古道,只可惜時間不允,只走到三分之一的路程便折回。不過想想也好,留一個遺憾才有再次相遇的期待。也許下次,自己就是那徑山茶宴中的一員,品了禪茶,結了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