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相傳由北宋初年吳越錢塘地區(qū)的一個書生所編撰。書中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兩句一韻的短文,讀來朗朗上口,易學好記,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其與后來的《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書中之所以按照“趙錢孫李”的順序排列,并非依據(jù)各姓氏人口數(shù)量,而是受當時政治的影響。
據(jù)宋人王明清考證,《百家姓》之所以將趙排在第一位,乃是因為當時宋朝皇帝為趙匡胤,趙乃國姓。而在宋朝建國之初,還另有政權(quán)并存。浙江有稱王吳越國的錢镠,另外還有定都金陵的南唐后主李煜,所以錢、李二姓也被排在了前面。而據(jù)說編寫《百家姓》的書生是錢塘人士,就將吳越王錢镠的正妃的孫姓排在了李姓之前,最終形成“趙錢孫李”的順序。接下來的“周吳鄭王”則都是錢镠的其他后妃的姓氏,而后面的姓氏安排都大抵受了當時門第政治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流行世家門第政治的魏晉南北朝以后,人們非常重視姓氏,因為它往往代表了一個人的家族地位,是一個人參加社交活動的一個重要名片。唐代曾以政治地位排出過名門八姓,彼此世世通婚。因此姓氏排序也便不可馬虎半點了。當時朝臣編撰《氏族志》時,曾按舊日大族順序在最前面分別排出“崔、盧、李、鄭”四姓,惹得唐太宗很不高興。朝臣只好按新的次序重新排列,自然,李姓被排在了第一位。而明代所編寫的《千家姓》,也將朱姓排在了第一位。
需要說明的是,《百家姓》中并非只有100個姓氏,“百”只是一種泛稱,并且其具體的數(shù)目在不同的朝代也有所不同。最初的《百家姓》收錄了411個姓,至元代,由于連年戰(zhàn)火,留下來的版本殘缺不全,數(shù)目有所減少;明代版本則又做了增補,記錄總共438姓,其中408個單姓,38個復姓;清人又進一步增補到504個,包括單姓444個,復姓60個,便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百家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