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白水鎮(zhèn)金鰲村背面是玳瑁山東南山麓尖峰山,村中七座小山包,按照北斗七星的位置依次排列,形成七星落地的天然勝境。風景秀美的金鰲村有“繼鰲堂”,建于上個世紀30年代,現在已被開辟成一個“鄉(xiāng)村廉政文化”主題公園。我在離“繼鰲堂”不到一公里的中學教了八年書,竟不曾仔細尋訪過它。據說這處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住處,是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旅新華僑楊南離先生,賣掉廈門的別墅回老家建造的。楊家現還有不少后人居住在老宅里,這里曾發(fā)生過“冬瓜煮冬瓜”巧退敵探的趣事。帶著對楊氏家族的好奇心,我決定利用周日看望婆婆的機會,去探個究竟。車子從龍海東園出口下了高速公路,過白水大橋往南走大約一公里就到了。公路兩旁的綠色果蔬青翠欲滴,我滿心愉悅沿途欣賞,無比愜意。
先生說他上小學時,教他們的楊老師就住在“繼鰲堂”里。楊老師曾介紹過:“房主人楊南離自小在白水營親戚的藥店里當學徒,后來跟隨親戚到南洋從事‘水批’生意——就是為華僑接受匯款或代為護送僑眷出國,后自己經營。因為他講究信義,深得華僑的信任,生意蒸蒸日上。1921年楊南離回國發(fā)展,是因為東南亞一帶受到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經濟不景氣,海外華僑的收入受損嚴重?!?/p>
說話間,車子停在“繼鰲堂”院子外。
院門上的對聯古樸遒勁,給人幽深空闊的感覺,院門是四扇木門,漆成白色,中間兩扇上有銅扣,出門時,從外面掛一把鎖就可以鎖住。它有著打開院門時觸目可及的田園美景,同時有著關上院門時的幽靜和孤獨中的安寧,隔著門內門外兩重迥異的天地。
院內的大埕紅磚鋪就,一棵榕樹長在西邊的墻角,那么茂盛蒼翠,榕樹的葉子在晨光中舒展著。幾個大缸倒扣在院墻內,不知主人把它們洗凈晾干后,是不是要用它們來腌制果蔬。正前方是一棵柏樹,歪著身子立在哪兒,樹葉中卻透露出陽剛之氣,許是去年的臺風過境,使它成了現在的樣子。一把竹梯子橫在角落里,不遠處是被曬得發(fā)蔫的一簸箕梅子。幾條長方形的條石兀自躺在墻角,這樣的條石是以前鄉(xiāng)間常見之物,在廣闊天地間錯落分布,它們通常鋪就在巷道或者房前屋后,代表著村莊和房屋的淵源深厚和翔實歲月的回聲。此時在“繼鰲堂”的圍墻里,條石安靜于一隅,在我看來竟然透著一種藝術的感覺。小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和伙伴們滿地追逐、摔跤、捏泥人,累了,條石便是孩子們的椅子或者床。當一個人在城市中滯留太久,郁積過多的人返回鄉(xiāng)村時,總難免對一些已經或正在消失的鄉(xiāng)間事物絮絮叨叨,尤其是一些在童年中刻下印記的物事,總會勾起一種關于美好的與欲罷不能的回憶。
“繼鰲堂”的整體建筑呈“同”字形布局,由門廳、中天井、正廳、左右護厝等組成。正中央是楊氏家廟,供奉祖上牌位。正屋是“四知堂”,所謂“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出自東漢名士楊震的這“四知堂”的堂號,成為楊氏后人的堂號,后人謹遵先人遺訓,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家廟兩側各有兩排房舍,朝內的一排為家眷居所。左邊為“善養(yǎng)齋”,取《孟子》“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右邊為“可樂居”,取《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德行可象,聲氣可樂”?!袄^鰲堂”的后人顯然是明白了人生境界的基本內容,所以擺脫約束,回歸自然,享受悠閑。
古厝外表風格樸素,裝飾手段及技法多樣化,以木雕、石雕、磚雕為主。圖案設計精到,技法嫻熟,其內容和形式無不表現樸素而獨到的美學意趣和理想愿景。正大門門扇上的木雕藝術最為精湛。木雕工匠利用剔花、鏤刻、圓雕、透雕等技藝,刻畫出珍奇異獸、奇花異草,采用借喻、諧音、隱喻等修飾手法,表現出祈求人丁興旺、家族和睦、福祿壽喜的愿望?!袄^鰲堂”內水塔、浴室和現代化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這種仿自南洋的生活設施遠勝于當時周邊的傳統民居。
“繼鰲堂”人才輩出,據史料記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里走出了4個中共地下黨員,其中楊南離的二兒子楊新容、四兒子楊新友都曾成立中共地下黨組織并擔任負責人?!袄^鰲堂”作為中共地下黨支部的據點和交通站,多次為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和人員過境、傷病員的看護提供經費、場所和掩護。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先后有包括彭沖在內的上千名地下黨、進步青年和華僑通過這里轉移到烏山革命根據地及粵東革命根據地,為閩南和粵東的革命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你是客人,來來來,先喝一碗冬瓜湯,清涼又解毒。”先生模仿鄭冬瓜當年的口氣,我莞爾一笑,先生顯然是因為家鄉(xiāng)人的英勇智慧而自豪,這句暗語他不止對我一次講過。“南國營商躬行信義方能滿載而歸榮故里,離鄉(xiāng)雅操手續(xù)完全始得同胞洽望賀新基?!弊x完對聯,我們轉到老屋后面的山坡上。冬至已過,這兒的植物依舊生機盎然。一棵楊桃樹掛滿了金黃的果子,我忍不住摘了一個,跑到一個金色的盆子前,擰開水龍頭,沖洗。放進嘴里咬一口,甜絲絲的。先生走過來低聲說:“這盆是讓人‘金盆洗手’的,你竟然敢偷人家的楊桃吃!”一個中年婦女正好從鵝卵石小路走過,聽見了先生的話,她用閩南語說:“沒關系,吃吧,又不是什么稀罕東西!”
我在小山坡上駐足,目光越過高高的屋脊,眺望遠山,山把內心的那個小我擠得無處可藏?!袄^鰲堂”告訴我什么是當下,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寬容,什么是釋懷。我看見一棵小苗頂破了土層,露出嫩黃的小腦袋,在土地上面,在暖風中晃動著,它在張望中專注于生命的過程,我知道它聽到了人間的一些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