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特色小吃在撫慰味蕾的同時,更多的是一個區(qū)域的標簽,小巧而精致,很容易讓人記住。記住一種美味,記住一個區(qū)域,還有背后隱隱散發(fā)的文化芳香和若隱若現(xiàn)的文化脈絡。于是,每每到了一個地方,寧愿舍棄大魚大肉,也要尋找當?shù)氐奶厣〕?,類似于把目光從高樓、大道等轉(zhuǎn)到背街小巷,雖然不是鋪天蓋地,卻時常有意外的感受,楔子一般,在記憶里留下疤痕,留下曾經(jīng)的存在。到了東美村,也是如此,我記住的是東美香脯糕,就如到了平和的人,很容易就記得平和枕頭餅、南勝麻棗、山格生仁糖。
東美村在臺商投資區(qū),是角美鎮(zhèn)人口最多的村,距離林語堂念念不忘的虎渡橋五里,當初以東里命名。林語堂記得虎渡橋,是因為那巨大的橋梁,到了晚年,他還在《我的家鄉(xiāng)》里寫到“這么厚重的石頭,當初是如何安放上橋墩去的,我至今仍然不解”。東美村還因為科舉出名,謂“文學甲天下”,因而稱之為“文甲”社。東美村的歷史足夠長,已歷經(jīng)上千年的歲月,目光可以追溯到梁大同六年(540),當時龍溪置縣,東美村就隸屬于龍溪縣。在東美村的區(qū)域上,曾氏番仔樓、黑煙大厝、南園古民居群、東井古民居、長厚樓、奕世恩光坊等清朝、民國時期等建筑,以高大的姿勢和不同的角度,傳遞著歷史的氣息。順著這氣息,尋找到東美老街。東美老街的印記之一是東美圩,東美設圩始于明代,農(nóng)歷一、三、五為圩日,圩日是一個區(qū)域重要的商業(yè)時段,是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的超市,但沒有如今超市的豪華氣派,只是有個地方聚集,約定俗成就開始做生意了,到后來建有街市那就屬于提升。東美圩當時的集市會聚于現(xiàn)在的橋頂社,有一橋、一碼(頭)、五街、九隘門,形成規(guī)模了。逐步發(fā)展之后,到了民國時期,發(fā)展到一碼頭、二巷、九門隘、十三街。可以想象得到,當時這里是熱鬧喧囂,商賈云集。十三街中,火燒街以吃聞名,整條街都是小吃店,飲食就要燒火,終日冒著炊煙,火燒街讓轆轆饑腸有著充實和幸福的感覺。與火燒街相鄰,后面街上,香脯糕就在這里,靜候賓朋。
文友給我寄來了幾盒香脯糕,香脯糕也叫東美糕,慶春糕。還沒打開,就有淡淡的香味傳遞出來。紅色喜慶的外包裝上,“漳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標注著香脯糕多了一項榮光。有點急切地,四個長條塊的香脯糕出現(xiàn)在眼前。這時候,香脯糕拒絕粗魯,如果動作太猛,香脯糕就散了。有點小心地拿一塊入口,香脯糕在嘴里很自然地化開,開始有種溫潤,隨即口里就有飽滿的感覺,甚至有一點點滯留的感覺,嘴巴就要勤勞了,不停嚼動,讓香脯糕順喉而下,這時候,來一杯茶,那種感覺讓喉嚨清爽,而味道依然在嘴巴里停留。香脯糕自然也就成為一種美味茶點,奉上香脯糕,充盈著濃郁的待客熱情。香脯糕也可以加一點水,調(diào)成糊狀,作為喂養(yǎng)嬰兒的食品。在奶粉還沒成為流行的時候,相信很多東美的嬰兒曾經(jīng)用香脯糕填飽肚皮?;蛟S,上了年紀而又在外發(fā)展的東美人回到東美,聞到香脯糕的香味,腸胃會自然蠕動幾下。那是一種記憶,一種鄉(xiāng)愁,一種鄉(xiāng)音。香脯糕在東美乃至周邊地區(qū),成為逢年過節(jié)待客的佳肴,“客來茶當酒”本來就是閩南人的待客之道,在端上熱茶的同時,奉上香脯糕也就自然而然。人喜歡吃香脯糕,神自然喜歡,祖宗也不能遺忘,因此,香脯糕就不僅僅是一種茶點,而是一種禮儀,一種尊崇,如今在東美村以及周邊地區(qū),婚壽喜慶、祭祀敬祖奉上香脯糕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民俗,一種無法繞過的需要。
我吃到的香脯糕是花生做的,最早的香脯糕是綠豆粉做的。根據(jù)林本諒在相關資料里稱,在東美村的后面街,有個姓郭的老人,以綠豆磨粉為原料,制作出了香脯糕,不過那是300多年前,明朝崇禎年間。香脯糕制作,有綠豆粉炒制、蔥頭加工、攪拌揉捻、手工印制等八道工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制作香脯糕,首要的是綠豆粉,要求還很高,要當年應季的綠豆磨成粉,然后翻炒后過篩,再粉碎翻炒,反復三遍以上。難怪香脯糕入口即化,吃完口里沒有殘留。綠豆粉炒熟后貯藏于大缸之內(nèi),放置陰涼干燥處,幾經(jīng)翻缸,達三、四十天后貯存?zhèn)溆?。當綠豆粉、香酥紅蔥、蔗糖粉等原料都備齊后,按比例將這些原料用人工慢慢攪拌混合,搓揉均勻,制作成糕粉,將糕粉填充到花梨木印模內(nèi),再按平撳實,翻身敲出,香脯糕就這樣做成了。簡短的幾行字,做起來卻不輕松。香脯糕的每道工序都是精細活,頗有“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味道。
香脯糕原來是“錦成”號糕餅店獨家經(jīng)營的名品,以“慶春號”包裝的產(chǎn)品最負盛名,不僅名揚閩南,還暢銷外地和東南亞各地,小小的一塊香脯糕,能夠走得如此之遠,就不僅僅是一塊小小的茶點,而是另有一個世界。
歲月走遠,東美的十三街有的街市已經(jīng)損毀,成為記憶或者老人口中的述說,現(xiàn)在還保存著后面街、太平街兩條民國初建的騎樓式街道,店門上還保留有“杏春醬園”、“慶春香脯糕”、“錦成糕餅”、“秋記”、“福盛號”、“蔡眾成醬園”、“慶興號”等老店(字)號的字樣,鉤沉歷史,也印證著這里曾經(jīng)的繁華。
閑暇時節(jié),泡一杯閩南功夫茶,吃幾塊香脯糕,散淡平靜,日子的味道就如唇齒之間留下的香脯糕清香,別有一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