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是竹葉的色彩,是艾草的青澀,也是龍舟的合唱。
在端午習俗中,劃龍舟是一項儀式性、代表性、群眾性和欣賞性的節(jié)日活動。那彩繪的龍舟,彩繪的初夏,讓江河因此變得熱烈而又隆重。劃龍舟不僅是紀念詩人屈原他那份對理想的執(zhí)著,那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持,還在于展現(xiàn)人們駕馭龍舟搏浪前行,征服自然并與自然協(xié)調共生,寄托了人們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所以端午劃龍舟習俗備受歡迎,并逐漸成為各地的一張文化名片。
龍舟文化其實也是一種生態(tài)文化。龍舟競渡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其盛行的地方往往是濱湖沿江、水網密布之地。而漳州水資源豐富,江河分布較廣,人們的生產生活很早就與舟船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進入農歷五月,鄉(xiāng)親們都要自發(fā)組織起來在九龍江各流域劃龍舟。
在村里,或許人們已經無從知曉三閭大夫所吟唱的《離騷》《天問》的只言片語。然而或許有些東西無需用文字來傳承,一代又一代的人用這種口耳相傳的古老方式傳遞一種精神,才使得龍舟民俗有了樸實無華的扎根土壤,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程序。通常是:四月初一,要劃龍舟的村(社)要到廟前打龍舟鼓,這就代表今年一定要劃龍舟,四月十五過后,開始練船。五月初一,請水仙王屈原菩薩。五月初二,禁港,停止劃船。五月初四,游江,夜間龍舟點上燈火沿江撒紙錢和供品,意在養(yǎng)魚蝦,讓魚蝦不要傷及屈原的遺體,每到一個彎道都要喊噓聲,代表哭找屈原。五月初五,拜水仙王,龍舟下水時也要拜水仙王,由一名長者手持花心草和凈水來凈龍舟,然后下水,龍舟上岸還要放鞭炮拜水仙王。在整個農歷五月,龍舟槳聲不絕于耳。
如今,許多年輕一代走出家鄉(xiāng)外出打拼。當一年一度的龍舟鼓點再次在耳旁敲響,就會激起他們心腔的共鳴。是的,龍舟民俗永遠都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時間越久,鼓點敲打得越沉。于是,端午來臨時,在外的人就會攜家?guī)Э诨氐酱迩f,參加家門口的龍舟活動,再次領略一下家鄉(xiāng)龍舟的魅力。
龍舟競渡當天,岸上觀戰(zhàn)群眾,人山人海,呼聲震天。劃龍舟通常是各村之間輪流邀請兄弟村前來參加,通過這種方式,互相交流、增進情誼,雖然沒有競賽比拼之意,但是一艘艘掛著印有村名旗幟的龍舟,讓在場的鄉(xiāng)親們都覺得,龍舟競渡就是賽人氣,賽神氣,賽團隊精神,賽龍舟人不服輸的秉性。鼓聲響,棹槳起,激起浪花無數。槳手們在咚咚的鼓聲中,以整齊劃一的動作你追我趕,把昂揚奮進的精神與品質發(fā)揮到了極致?!肮穆暼录t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把千年前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又重現(xiàn)在人們眼前。
一年一度的龍舟狂歡,一年一度的民間盛典。這詩意的龍舟,力量的龍舟,沒有太多的時尚,卻有文化的厚重。揮汗江河,那是健兒的豪情;鑼鼓震天,那是百姓的祝愿。透過喧囂熱鬧的龍舟競渡,人們也仿佛在進行著一場場震撼心靈的旅程:每個木槳都是人生最堅固的手杖,每次劃槳都孕育著前行的希望,每場配合都凝聚著團結的力量。也許這也是龍舟競渡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