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反腐倡廉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涉事官員紛紛落馬。相關報道多以該官員給國家財產造成了多少損失,來衡量其腐敗行為的后果。然而,深入來看,其“腐敗成本”當遠不止此。
成本,和“效益”相對而言,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意謂生產和銷售一種產品所需的全部費用,其本質是為獲取效益而付出的資源代價。從成本到效益,中間不可缺少的是交易過程,同樣,腐敗也離不開某種交易。在腐敗交易中,很多東西成了腐敗者在獲取“腐敗效益”中被犧牲的成本。
首當其沖的是“經濟成本”的損失。腐敗往往以權錢交易的形式出現(xiàn),公共資產雖并不為特定人所有,但腐敗者在收受不當利益后,便慷公家之慨,大筆一揮,造成公共資產的驚人流失。更有甚者,“裸官”上陣,鋌而走險,或移公共資產于海外,或卷款潛逃不翼而飛,使國家和集體的資產遭到嚴重損失。
另一種看不見的是“人力成本”的損耗。近期對某軍界落馬高官的報道曾經痛切指出,此人大肆收受賄賂,賣官鬻爵,不僅造成大量國有資產被鯨吞,更給干部隊伍建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其身后形成的人才斷層,是對國防建設的最大傷害。在現(xiàn)實中,除項目審批外,選人用人是腐敗的另一高發(fā)區(qū)域。在腐敗黑幕的遮掩下,庸人鉆上位,能人陳下僚,抱才憾終老,難為不平鳴,導演出許多“看起來無事”的人間悲劇,由此導致的“結構性”人才斷層,需引起重視。
進一步看來,“社會成本”的代價不容小覷。良性健康的社會往往具有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誠信透明的社會規(guī)則、互愛互助的社會氛圍,這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社會資本”。但是,腐敗者在獲取黑金的同時,以“真善美”為成本,源源不斷地生產各式各樣的“假丑惡”,使得明規(guī)則懸置,潛規(guī)則橫行,加劇了社會的“黑箱”和混沌無序狀態(tài),并以反復發(fā)生強化這種不健康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成為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癰疽。
更為重要的是,從政治的角度看,“執(zhí)政資源成本”的損失或許最為令人惋惜。在現(xiàn)代國家中,豐厚的經濟資源、優(yōu)秀的人才資源、良好的社會資源都是執(zhí)政資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腐敗的影響絕不止于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方面,不僅造成資產流失、人才斷層、社會失序,使執(zhí)政資源受到侵蝕,而且使人對社會管理者的信任打折扣,甚或對社會喪失信心,造成民心資源流失,削弱了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影響不可謂不嚴重。
因而,腐敗是以一人一家的不當得利為效益,透支的是高昂經濟、人力、社會乃至執(zhí)政資源成本。這種不健康社會行為的結果,將使社會健康有機體的正常新陳代謝被阻礙,活力不再,生機漸失,不得不在“亞健康”的狀態(tài)下負病前行。由此看來,“恨把惡竹斬萬竿,怒向腐草揮方钁”,遏制腐敗才是減少“腐敗成本”損失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