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改革家和政治家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法家學說中體現(xiàn)出的提倡法治、反對特權等進步思想對當前改革開放時期實現(xiàn)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要法治不要人治
法家重視法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反對“賢人政治”。
【原文節(jié)選】
語曰:“家有常業(yè),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夫舍常法而從私意,則臣下飾于智能;臣下飾于智能,則法禁不立矣。是亡意1之道行,治國之道廢也。治國之道,去害法者,則不惑于智能,不矯2于名譽矣。——《韓非子·飾邪》
【原文釋義】
俗語說:“家里有固定產業(yè),即使荒年也不會挨餓;國家有固定法制,即使危險也不會衰亡?!鄙釛壒潭ǚㄖ贫槒膫€人意志,臣下就會粉飾自己的智能;臣下粉飾自己的智能,法律禁令就站不住腳。這樣,隨心所欲的做法就通行,以法治國的原則就廢棄了。治理國家的原則,舍棄危害法令的,就不會受智能的迷惑,不會被虛名所欺騙了。
【原文節(jié)選】
釋規(guī)而任巧,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亂主使民飾于智,不知道之故,故勞而無功。釋法禁而聽請謁,群臣賣官于上,取賞于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群臣。故民無盡力事主之心,而務為交于上?!俄n非子·飾邪》
【原文釋義】
丟掉規(guī)矩而單憑技巧,放棄法治而單憑智慧,是使人迷惑混亂的辦法。昏君使民眾用智巧粉飾自己,是不懂道的緣故,所以勞而無功。放棄法令而聽從請托,群臣在上面出賣官爵,從下面取得報酬,所以利益歸于私門而權勢落于群臣。所以百姓沒有盡力侍奉君主的心意,而致力于結交大臣。
【原文節(jié)選】
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今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治也。抱法處勢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亂也。且夫治千而亂一,與治一而亂千也,是猶乘驥駬3而分馳也,相去亦遠矣?!俄n非子·難勢》
【原文釋義】
掌握法度、據有權勢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背離法度、丟掉權勢就會使天下混亂。假如廢棄權勢、背離法度,專等堯、舜出現(xiàn)才使國家太平,這就會一千世混亂,然后才有一世太平。掌握法度、據有權勢,等待桀、紂,桀、紂出現(xiàn)才使國家混亂,這就會一千世太平,然后才有一世混亂。依此而論,太平一千世才有一世混亂,和混亂一千世才有一世太平相比,就像騎著千里馬背道而馳,相去是非常遠的。
【原文節(jié)選】
釋法術而心治4,堯不能正一國。去規(guī)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guī)矩尺寸,則萬不失矣?!俄n非子·用人》
【原文釋義】
放棄法術而憑主觀辦事,就是堯也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不要規(guī)矩而胡亂猜測,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個輪子;廢棄尺寸而比較長短,就是王爾也不能做到半數(shù)符合標準。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術。笨拙的匠人掌握規(guī)矩尺寸,就會萬無一失了。
【原文節(jié)選】
且舜救敗,期年已一過,三年已三過,舜有盡,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賞罰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5者賞,弗中程者誅。”令朝至暮變,暮至朝變,十日而海內畢矣,奚待期年?——《韓非子·難一》
【原文釋義】
就說舜糾正敗壞的風氣,一年糾正一個過錯,三年糾正三個過錯。像舜一樣的人為數(shù)有限,人的壽命有限,而天下的過錯卻沒有休止;以有限的壽命對待沒有休止的錯誤,能糾正的就很少了。賞罰能使天下人必須遵行,命令說:“符合條令的賞,不符合條令的罰?!狈钤缟舷逻_,過錯傍晚就糾正了,法令傍晚下達,過錯第二天早上就糾正了;十天之后,全國都可以糾正完畢,哪里要等上一年?
【原文節(jié)選】
是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曰:上6(尚)法而不上(尚)賢?!俄n非子·忠孝》
【原文釋義】
由此看來,廢棄常道去尊尚賢人就會發(fā)生混亂,舍棄法制而任用智者就會產生危險。所以說: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賢人。
【原文節(jié)選】
故法者,國之權衡也。夫倍7法度而任私議,皆不知類8者也。不以法論知、能、賢、不肖者,惟堯;而世不盡為堯。是故先王知自議譽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賞之,毀公者誅之。——《商君書·修權》
【原文釋義】
所以法度也是治國的權衡。違背法度而靠個人意見,都是不知類推事理的。不用法度就可斷定人是智慧還是愚笨,賢明還是無能的就只有堯了,但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堯。所以先王知道不可以任由私議和稱譽個人來治理國家,必須規(guī)定法律明確標準,符合法律的就獎勵他,危害國家的就要懲罰。
【古今聯(lián)讀】
在法家看來,尚賢與尚法是矛盾的,尚賢的提倡勢必降低法的地位,把政治命運系在賢者身上,這樣是極不可靠的。法作為一種客觀尺度,因為有統(tǒng)一固定的標準,所以也就具有了客觀性和公正性,功過是非全憑法來權衡度量。而人,即使是圣賢,也只是歷史進程中的偶然因素,更無法去除其感情色彩和主觀私意。所以,法就是最正確、最公道、最可靠的標準,只有嚴格依法辦事,排除一切人治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整齊民心、調動民力。而人,除了像堯舜那樣的圣王才能“不以法論知、能、賢、不肖”,其他人都不行。但堯舜這樣的人物畢竟是少數(shù),人治的賞罰,無論如何精明公正,總不能使人無嗔無怨。因此,人治不足以使國家長治久安,治國之道“唯法所在”,只有法治才是立國的基石,興國的根本。
中國傳統(tǒng)的法治思想誕生于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土壤之中,在這種經濟條件下,個人的權威最易發(fā)生作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必然受到君主專制獨裁統(tǒng)治的桎梏,有著較大的歷史局限性,因此“人治”還是封建社會統(tǒng)治的顯著特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擺脫了封建主義的枷鎖,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的新紀元,但去除根深蒂固的“人治”觀念仍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輕視法治建設,以言代法,有法不依的陰霾未散,還在十年浩劫中達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前車之鑒,促人警醒,催人反思,黨和國家、民族開始重新尋找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繼黨的十五大報告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方略之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了戰(zhàn)略部署,在中華大地上唱響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強音。現(xiàn)代法治思想有著更深入的內涵和更深厚堅定的社會基礎,揚棄地吸收法家思想,肅清封建思想的殘余,摒棄“人治”觀念,對于推動我國法治建設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法不阿貴刑無等級
法家主張,法律不偏袒權貴,刑罰不區(qū)分等級 ,一切以法律為準繩,反對特權。
【原文節(jié)選】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縣法者,法不法也。設賞者,賞當賞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賞,缺繩者誅,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痘茨献印ぶ餍g訓》
【原文釋義】
法是天下社會的度量標準,也是君主手中的準繩。社會制定頒行刑法,是為了依法懲處犯法者。設置實行獎賞制度,是為了獎賞有功之士。這種刑法和制度一經制定,符合獎賞制度的就要嘉獎,觸犯法律的就要受罰,尊貴者觸犯法律也不得減輕處罰,卑賤者犯了法也不會加重處罰。犯法者盡管賢能也一定嚴懲,守法者雖然無能也不可無端治罪,所以秉公執(zhí)法風氣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了。
【原文節(jié)選】
法不阿1貴,繩不撓2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3下之邪,治亂決繆4,絀5羨6齊非,一民之軌7,莫如法。厲官威民,退淫殆8,止詐偽,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俄n非子·有度》
【原文釋義】
法令不偏袒權貴,墨繩不遷就彎曲。法令該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爭。懲罰罪過不回避大臣,獎賞功勞不漏掉平民。所以矯正上面的過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紛亂,判斷謬誤,削減多余,糾正錯誤,統(tǒng)一民眾的規(guī)范,沒有比得上法的。整治官吏,威懾民眾,除去淫亂怠惰,禁止欺詐虛偽,沒有比得上刑的。刑罰重了,就不敢因地位高輕視地位低的;法令嚴明,君主就尊貴不受侵害。尊貴不受侵害,君主就強勁而掌握要害。所以先王重法并傳授下來。君主棄法用私,君臣之間就沒有區(qū)別了。
【原文節(jié)選】
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shù)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渡叹龝べp邢》
【原文釋義】
所說的統(tǒng)一刑罰是指使用刑罰沒有等級,從卿相、將軍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聽從君主命令的,違反國家法令的,違反國家禁令、破壞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處以死罪,不赦免。從前立過戰(zhàn)功,但后來有觸犯刑罰的事發(fā)生,也不因此而減輕刑罰。從前做過好事,又在后來犯過錯誤,也不因此而破壞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據他們罪過的大小來判斷。執(zhí)行法令、擔任現(xiàn)職的官吏有不執(zhí)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決不赦免,株連其三族。
【原文節(jié)選】
圣君則不然,卿相不得剪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親愛,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輻湊9以事其主,百姓輯睦10,聽令道法以從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任法》
【原文釋義】
圣明君主就不是這樣,不允許國家卿相克扣公財豢養(yǎng)私黨,不允許群臣任用自己親昵的人為官,君主自身也明確宣布制度而堅定地執(zhí)行它,這樣,群臣協(xié)力同心,圍繞著君主來為他服務,百姓也團結和睦,聽令守法,做他們應做的事情。所以說,有創(chuàng)制法度的,有執(zhí)行法度的,有遵照法度行事的。創(chuàng)制法度的是君主,執(zhí)行法度的是大臣官吏,遵照法度行事的是人民。君臣、上下、貴賤都遵從法,這就叫做大治。
【原文節(jié)選】
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人主失守則危。君臣釋法任私必亂。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渡叹龝ば迿唷?/p>
【原文釋義】
國家的安定有三個因素: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權力。法度是君臣共同執(zhí)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樹立的;權力是君主獨自控制的,君主失去掌握的權力則國家會陷入危機。君臣拋棄法度只顧私利國家必然混亂。所以確立法度明確公私的界限,并且不因為私利而損害法度,則國家會安定。
【原文節(jié)選】
不別親疏 ,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妒酚洝ぬ饭孕颉?/p>
【原文釋義】
不分別關系的親疏,不區(qū)分地位的高低,一切用法律來判斷。
【古今聯(lián)讀】
法家“刑無等級”的思想產生和形成于當時封建領主和貴族特權猖獗、守舊勢力嚴重阻礙改革進行的社會狀況下?!安粍e親疏 ,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是對這種思想的最好詮釋。法家主張適用法律要做到“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在守法上強調平等,君主和臣民都要守法。商鞅認為:法律,是君臣百姓所應共同遵守的。如果法律貫徹執(zhí)行的不好,那一定是上層統(tǒng)治者首先違背了它。這些反對特權的主張,在當時封建特權等級制度的社會條件下無疑是振聾發(fā)聵的時代吶喊。但是君主專制制度和法治精神是水火不容的,讓本來就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君主守法,把他與臣民百姓一視同仁無異于與虎謀皮。如在封建時代,常有太子犯法,卻因為是皇親貴胄而逃脫刑罰,由老師代過,“刑無等級”在這里不過是一句空話。由此也可見,在封建君主那里,要真正實現(xiàn)“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過是一種幻想。
兩千年歲月悠悠,歷史的煙塵消散。跨入新世紀,法治的光輝如一盞明燈,照耀著治國理政的征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推動了依法治國建設的歷史性跨越,但是要徹底肅清封建特權思想的遺毒,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受封建專制主義傳統(tǒng)的長期影響,加上監(jiān)督制度機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現(xiàn)象在一些領域依然存在,一些公職人員知法犯法、執(zhí)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現(xiàn)象不容樂觀。有些領導干部,或身為高官,居于要職,或掌管一地,任職基層,在心目中總認為自己是官就高人一等,是百姓的管理者,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因此就目無法紀,為所欲為。還有些人,不但自己超越于法律之上,還聽任和縱容自己的子女、親屬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一旦東窗事發(fā),又千方百計地利用職權、地位、關系,包庇罪行,開脫罪責,甚至企圖干預司法機關的工作。近來社會上流傳甚廣的“我爸是李剛”的“名言”,則更反映出了特權思想在部分所謂“官二代”頭腦中的根深蒂固。針對這些情況,習近平同志曾指出:“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zhí)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帶頭守法。”
從封建社會初期的法家思想發(fā)展到今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則,幾千年來的法治思想既是一脈相承,更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法家反特權思想帶給我們的啟迪說明,繼承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古今中外先進思想,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依法治國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公共政策研討會
(本刊訊)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社會系統(tǒng)工程研究中心召開了“建設法治中國進程中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公共政策研討會。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在推進法治化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和實現(xiàn)什么樣的國家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關系到社會的安定有序、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y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結合中國實際,運用社會系統(tǒng)工程的方法,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學者們指出,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五個現(xiàn)代化即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為了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必須運用社會系統(tǒng)工程的方法。目前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加強法律法規(guī)建設,為穩(wěn)定工作提供堅強的法律保障;加大打擊力度,保持打擊違法犯罪的高壓態(tài)勢;堅持群眾工作方法,正確處理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繼續(xù)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警惕和防范非傳統(tǒng)安全因素的影響;繼續(xù)探索社區(qū)警務工作,加大公安基層基礎工作力度;加強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保安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完善社區(qū)矯正工作。
(譚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