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長得很特別,頭部尖尖的,拖著又長又亮像掃帚樣的尾巴,定期探望地球。地球上的人們對它的到來一直沒有察覺,直到埃德蒙多·哈雷發(fā)現(xiàn)了這個神秘的訪客。
哈雷于1656年11月8日出生于英國倫敦。20歲那年,他在牛津大學念大四,聽說當時所有的天文研究機構(gòu)都在北半球,南半球美麗的星空從未被人認真觀測過。于是,他下定決心拋棄學業(yè)到南半球去。
他與兩名青年助手搭乘商船揚帆南下,經(jīng)過3個多月的艱苦航程,到達了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納島。這個小島上只有幾百個居民,沒有商店,沒有旅館,條件十分艱苦。哈雷和助手們克服種種困難,在那里建成了南半球的第一個天文臺。
他們仔細觀測天象,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哈雷編制了第一個南半球星表——《南天星表》。這個星表一發(fā)表,就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guān)注,哈雷聲名大震。
1682年的一天,哈雷正在圣赫勒納島進行觀測,突然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個奇特的怪物:它披頭散發(fā),拖著一條搖曳不定、變化多端的尾巴,放射著時而血紅、時而金黃、時而灰白色的光芒。它的行蹤也很奇怪,突然出現(xiàn),又神秘地消逝在茫茫的宇宙深處。這個怪物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掃把星”,天文學學名叫“彗星”。
哈雷連夜認真觀察彗星,以期獲得更詳細的資料。后來,他受聘于牛津大學,致力于彗星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觀測資料,發(fā)現(xiàn)1682年出現(xiàn)的那顆彗星的運行軌道,與1531年、1607年出現(xiàn)的彗星運行軌道相似。他又注意到:1607-1531=76,1682-1607=75。這表明這3顆彗星出現(xiàn)的時間間隔十分接近。于是,他猜測這3顆彗星不是3顆不同的彗星,而是同一顆彗星出現(xiàn)了3次。
為了證實自己的猜測,他分析更早的彗星資料,發(fā)現(xiàn)彗星每隔75或76年會造訪地球。據(jù)此,他預(yù)言這顆彗星將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出現(xiàn)。
1758年的圣誕之夜,明亮的彗星果然來了。遺憾的是,哈雷已于1742年逝世,未能親眼看到。
為了紀念哈雷的貢獻,這顆彗星被命名為“哈雷彗星”。你如果幸運的話,可以在2061年見到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