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2歲以上的小孩,幾乎每一天都在被教育有禮貌。我不知道其他孩子如何,我得老實承認,我女兒小丸子是個極其不愛打招呼的小朋友
我不知道禮貌最終會達到什么目的,如果相互之間人際關系良好,我發(fā)現(xiàn)小丸子做得其實非常好。比如,她雖然從不向我的老朋友向東問好,但見到向東叔叔的時候會像小猴子一樣攀爬到他身上,摟著他的脖子。她深愛的金老師要回家鄉(xiāng)去工作,離別那天,她和其他3個小姑娘跟著老師寸步不離。上小學之后,她忘記帶筆袋,馬上會有同學借鉛筆給她。因為真誠對待老師和同學,她的人緣比嘴巴甜的小朋友更好。
我想起我們這些大人,不會無緣無故地跟路遇的每個人打招呼,有時見到熟人就是笑一笑,甚至只遞一個眼神過去。在公交車上有人給丸子讓座,我們的道謝是由衷的。親戚朋友遇到大悲大痛,我們會心生憐憫,施以援手。人與人之間的內心感受,是用真誠和體恤在維護,而不僅僅靠著禮貌。
對于孩子來說,更加緊要的,是學會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誠懇地對待他人、對待世界。只有誠懇地面對自己,才會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才會明白,所有的人際關系、社會規(guī)范,都在詮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社會人,自由的界限在于“不影響他人”。
一個孩子,當對人對己的善意已經(jīng)內化,自然懂得如何去對人對事。禮儀需要孩子去領會其背后的深意。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