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去美國讀中學,一年后回國度假,我發(fā)現小姑娘的行為大變樣。飯前,她主動去廚房幫忙,端菜端飯;開飯后,她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不但把自己碗里的飯菜吃得干干凈凈,還主動收拾碗筷,去廚房幫忙洗碗。我十分意外,以前她不是這樣的。
我對她的改變十分好奇,問她:“難道你們老師很在意你們的餐桌表現嗎?”
侄女竟然說:“食堂可比教室要求嚴格多了?!?/p>
她告訴我,每天每個班級都會派一名學生去廚房幫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工作人員的辛苦,也能作為監(jiān)督者去核查這三美元的午餐里每樣食物的卡路里、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是否與參考值相符。不知不覺中,學生會學到很多營養(yǎng)學的知識。
飯前洗手,更是非常嚴格。學生們必須遵照相關的步驟,洗夠要求的時間。生活老師會在一旁監(jiān)督,據說還有一個攝像頭會監(jiān)控大家洗手的步驟。
接下來是餐桌禮儀。雖然是在食堂吃飯,該有的禮儀卻不能少。比如,不能把胳膊肘兒放在餐桌上,不能一只手拿叉子另一只手握杯子,不能舔手指頭,不能吧唧嘴和張著嘴嚼東西,不能越過別人的盤子去取東西,要把嘴里的東西都咽下去之后再說話,牙縫里塞進東西要到衛(wèi)生間剔出來……這么多嚴格的規(guī)定,讓學生們不用再問“是否可以邊吃飯邊玩手機”等問題。在這種“食堂文化”中,大家公認,一個學生的素質與其餐桌表現密不可分。侄女班上一位才藝優(yōu)秀、考試成績全A的同學,因為餐桌禮儀表現不佳而失去了到歐洲進行國際交流的資格。這在我們看來簡直難以想象,然而在美國,吃相不佳是公認的軟肋,足以上升到有損國家形象的高度。
至于浪費食物和偏食,都是被人鄙視的。用侄女的話來說:“假如每個人都把食物吃得干干凈凈,你還好意思剩飯嗎?”校長和老師們以身作則,不但“光盤”,而且用面包(食堂免費提供)將湯汁吸得干干凈凈,把盤子擦得锃光瓦亮。不難想象,這種節(jié)約食物的氛圍影響著每個孩子,很多挑食的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后變得不再挑剔。老師不鼓勵吃飯?zhí)?,但是,吃得太慢的孩子會受到警告和擦桌子的懲罰。
吃完之后,學生要自己將餐盤交給餐廳的工作人員,一邊雙手送上,一邊有禮貌地說:“謝謝xx先生(女士)。”這種訓練,據說是從幼兒園開始的。這一方面可以讓廚房工作人員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另一方面訓練孩子們尊重這些為他們服務的人員。
(摘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