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友”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中一個頗為常見的現(xiàn)象,也可說是我們的一個“國粹”。
我在“文革”時見到人們起勁地互揭隱私,互相抄家,烏雞眼對烏雞眼,坑陷心對坑陷心,日夕不遑寧處。對手們幾乎都是平日合穿一條褲子還嫌肥的朋友。
曾親眼見一群“哥們兒”抄朋友家,紅了眼,喝了什么符水似的呼嘯而入,打砸搶之外還搜鈔票、撲金銀、覓寶貝。這家子其實平日是極善待他們的,青年光棍們周末常在這里過,有剁餃子餡、搟面皮、包餃子、下湯鍋……熱氣騰騰中向長輩呼叔叔,喊阿姨。此刻變臉一切面皮不講,“熱氣騰騰”翻成“殺氣騰騰”,都是惡煞一般。
彼時年輕,親眼見斯情斯景,只是暗自訝嘆“勘破世情驚破膽,實是世事寒透心”,這句話后來還竄入小說“明珠抄家”一段文字。
這是人心不古了?后來看古書里說的,不是的。有名的一對兒,前漢的張耳、陳余,《史記》中載,二人初為“刎頸之交”,割頭換命的朋友,后來鐵哥們兒反目互為敵國,遂成生死冤家。
后來看清史,又見有李光地、陳夢雷一對兒,文友朋友同年同鄉(xiāng),蜜里調(diào)油的交情。三藩亂起,陳投耿精忠,與李約定內(nèi)應外合共圖大事。不料天下承平,李光地做了高官,變臉不認賬:“沒有那回事?!币粋€指彼投敵,一個說此賣友,虧得康熙惜才,陳夢雷才沒掉腦袋。當時《與李光地絕交書》風行天下,究竟密謀實情如何,至今讓清史專家大傷腦筋。
這原是古已有之的事。追憶過去,不免審量現(xiàn)在;想想別人,自然又思量自己。名利場上的事變來變?nèi)?,無非繞著“錢權(quán)”二字走馬燈般轉(zhuǎn)就是了。
前年與一位朋友聚談,說及這些前事,我稱“貧賤宜交友,富貴易見心”。一個人經(jīng)得貧賤考驗不算了不起的事,若能經(jīng)得鮮花掌聲、叫好鼓噪、金錢鈔票的洗禮,那才真叫難。
這自是因我處境有感而發(fā)。不料他聽了張開雙臂,眸子閃光,熱情地望天調(diào)侃:“啊,上帝,讓這后一種‘難’的考驗快點降臨到我頭上吧?!?/p>
我想說“朋友”二字,有時也教人聞風喪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