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讀本
——《習近平用典》出版發(fā)行
中華文明文化豐實,底蘊深厚。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經(jīng)據(jù)典,閃耀著中華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人民日報社組織編寫了《習近平用典》一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公開發(fā)行。
《習近平用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主持編寫并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全書共328頁,26萬字,從總書記數(shù)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xiàn)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分敬民、為政、修身、任賢、天下、法治等13個篇章,推陳出新,啟迪精神,將“故紙堆”里的典故賦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運用于治理現(xiàn)代化的當代實踐。針對每則典故,解讀部分闡述了總書記用典的現(xiàn)實意義,釋義部分詮釋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鑒往知來,攻堅克難離不開歷史啟示,為政用權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鈣質(zhì)。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文章與講話中,精心用典,“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以經(jīng)典名句畫龍點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蘊深厚。劉云山同志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導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比嗣袢請髲V大讀者普遍反映,總書記所用典故,寓意深遠,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同時也提出,受自身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所限,對文中所用典故的歷史背景缺乏認知,對其現(xiàn)實意義把握不準,唯恐影響對講話和文章精神的深刻理解。編輯出版這部《習近平用典》,就是旨在對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就其現(xiàn)實意義進行解讀,以期幫助廣大讀者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總書記的思想精髓,也有助于學習中華典故,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世相觀察者
——讀陳蔚文隨筆新著《見字如晤》
凌云/文
陳蔚文的新隨筆集《見字如晤》(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1),一如既往地,作者用冷峻的目光、敏銳的嗅覺感知紛拂世界,她善于捕捉習焉不察的物象和稍縱即逝的靈感,洞察人性的隱秘與真相,探尋那其中的意義,字里行間透出她慣有的悲憫情懷。
蔚文是始終保持觀察熱情的作家,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進入她視線的范疇。如醫(yī)院、居室、小路、車站、老餐館等等。她對主人餐桌上隔夜的魚、遭冷遇而報廢的新鞋、雨衣、病歷、丟失的鑰匙、相機鏡頭、小巷中賣光碟的女人,都有細微的解讀,把它們視為某種從塵世通往“意義”的意象,她的作品獨特之處也正在于此,取材于日常,又超越日常,她自己轉(zhuǎn)化為冷靜注視的客體。
那些在旁人可能棄之無味的素材,被她順手拈來,運用自如,訴求方式也多變:小題大作,寫得回腸蕩氣(如《雨衣》《碎時光》);大題小做,寫得曲徑通幽(如《坐標》《行客》),顯出大家風范。
在看似自然的背后,我想蔚文在寫作上應是“苦吟派”,她說:“尋找一個詞語并不比尋找一個愛人更容易?!保ā蹲x與贖》)。蔚文在語詞的調(diào)遣上富于游戲精神。既成詞語在她的調(diào)度下,常有偏正結構的“異態(tài)組合”,如“急于求成的臉”(《北站以南》)、“單調(diào)的浩蕩”(《碎時光》)、“大麻般的鏡頭”(《顯影:自深深處》)、“花香的轄區(qū)”(《開白花的“蒂阿瑞”》)等,平添語言的興味。
陳蔚文對人間事的敘述得心應手,我常驚訝于她對那些庸常事物的“再加工”,就像柚子皮、大蒜須這些食材的邊角廢料在南昌人手下煥發(fā)新生命一樣,那些“庸?!痹谒P下有了別一番韻味。
好的隨筆要有情懷、意境與獨特的思考,讀后不僅有思想的共鳴,還能品味文字表義創(chuàng)新中的趣味,在陳蔚文的《見字如晤》中正讀到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