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丁夙斌 張倩茹
摘 要:以孝堂山石祠為例,結合漢畫像磚石及漢代房屋遺址考察資料,就漢代石祠建筑中所顯現(xiàn)出的漢代房屋木結構建筑特點,從建筑布局、建筑構造以及對后世建筑的影響等方面進行闡述,并就其建筑特點的傳承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石祠;漢代房屋;布局
漢代房屋建筑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其在平面布局、建筑構造等建筑特點的發(fā)展已近成熟,其建筑比例尺度觀念已形成,對后世建筑影響頗深。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外形特征:分基座、墻身、屋頂三段式,在漢代已基本定型。漢代建筑構造為后世木構架的幾種主要形式:疊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礎。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國古典建筑形象遠在漢代已基本形成。研究漢代房屋建筑的特點對后世研究建筑的發(fā)展提供重要依據(jù)。漢代距今兩千多年,其木結構房屋建筑由于木材易損,天災兵滅至今已無實物可查。漢代遺留下來的磚石建筑,為我們研究漢代建筑留下佐證。孝唐山石祠為我國古代祭祀的建筑物,漢代祠堂大多建于墓前,圖繪畫像于壁。見于記載的很多。郭氏石祠所在孝唐山,高僅30余米,石祠位于半山,為單檐懸山頂兩開間的房屋是我國地面上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座房屋式建筑。
1 漢畫像石祠與漢代房屋建筑的關系
漢代祠堂建筑本身,就是模仿漢代地面建筑而來,正面有立柱,可分屋頂、墻身、臺基等三部分,其形象部分具有地面建筑的特征。如檐口有瓦當、屋面有筒瓦、瓦條脊,屋頂為人字坡等。雖因石材加工不易、石塊體積較大、以及構成祠堂的石材往往都需要雕刻畫像、反應木構細節(jié)特征較少等原因,在模擬現(xiàn)實存在的建筑形象時有一定局限,但石質易保存,如今漢代遺留下來的建筑中,孝堂山石祠為保存最完整的房屋式建筑,成為研究漢代建筑最直接的材料。
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受禮制影響,民居的建筑形制具有較強的等級識別性,具體形式如下房屋等級(大式適應于官員或富賈士紳的府邸宅院,小式則適應于一般民宅),基座形式(一般民宅只能用素土夯實,四角可砌磚),面闊(一般民宅不許超過三間),屋頂形式(懸山、硬山頂常見,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shù)葍H用于宮殿或寺廟建筑),斗拱(有斗拱者比沒有的等級要高)。孝堂山石祠面闊兩間,屋頂為懸山式,立柱上有一大斗,由此判斷此石祠建筑形制為一般房屋民宅建筑
2 漢代房屋建筑平面布局
孝堂山石祠平面布局與中國房屋建筑布局形式基本一致。石祠南向,平面為橫向長方形,室內東西寬3.83米、南北深2.09米,寬深比為5比3。前面正中用比例雄大的八角石柱分割為二。在八角石柱與山墻之間置三角石隔梁使祠分成兩間的形式。室內北半部橫列東西向的矮石臺一座,占通間之廣,作為供設排位之類祭祀用途的。石祠外周加鋪墁磚之故,室內較外面較低,但入口處石板抬高,阻隔內外,現(xiàn)如今建筑室內通過抬高地面防止水倒入的做法在當時已經(jīng)意識到。四川成都出土的畫像磚中住宅,西北角主屋,平面橫向長方形,坐北朝南,三面圍合,南向開敞,中軸對稱,室內抬高,完全契合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平面布局。此外,漢墓中出土的建筑明器,焦作市義馬村和武涉縣出土的陶房,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壁正中開門,中軸對稱,證實漢代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特點。與民宅建筑有別之處為:孝堂山石祠前面正中分布八角形柱,將祠內分成兩間。中間立柱有部分原因是功能需求,其主要原因是精神需求,漢代建筑將斗拱置于重要地位,漢代斗拱不但有承擔結構之用,還寄托著漢人對高處神明的精神崇拜,漢代建筑中間立柱,柱上托一斗拱,被視為室內神明的寄托之處。
通過解析孝堂山石祠建筑平面布局,證實中國房屋建筑布局形式,平面橫向長方形、坐北朝南、三面圍合、南向開敞、中軸對稱、室內抬高等形式在漢代基本形成。
3 漢代房屋建筑構造
3.1 墻壁
石祠的墻壁均以石塊砌成,厚20厘米左右,東西山墻為上端坐三角形的大石,頂端直低前后坡屋頂?shù)闹亓?。前后東西兩檐角下,各有豎立石條一塊,以支持前檐的重量。墻的內壁上刻有畫像。因需雕刻畫像之故,構成墻體的石材追求完整,石材體積較大。河南洛陽縣城發(fā)現(xiàn)兩處漢代房基,均為四壁夯土筑成,在墻壁內設磚柱,以泥抹墻根。從漢代建筑遺址中考證,漢代民宅建筑,墻用夯土坯構成,再以大木為梁柱,支撐房屋,以墻支撐屋頂?shù)慕ㄖ问皆谥袊糯窘Y構建筑中并不多見,孝堂山石祠體積小,加之石塊完整厚重,才得以實現(xiàn)。
3.2 柱、梁
由于祠頂石板很厚重,并且東西寬度將近5米,當中若沒有支點,石板跨度過大,將會造成屋頂石板斷塌的危險,故在前檐加一排石柱。前檐一共三根石柱,兩端各一根,直徑較小,中間一根最大,均為八角形。特別是中間一根八角形柱在力學上起的作用最大。分析孝堂山石祠建筑梁柱特征:整石做地基,墻與前面的八角形柱作為支撐,柱上架一長方形石質條梁,中間柱上架有三角形梁,梁上覆蓋屋頂。
3.3 屋頂
石祠屋頂?shù)闹亓坑嬤_4萬多斤,主要落在東、西、北3面石板墻和南面3根八角柱上。為了更好的解決屋頂荷載,與正中八角柱與后墻之間安置了一副三角石梁,凈跨2.03米,三角頂?shù)母叨葹?.78米,后山并有小段出頭,在前檐與三角石梁相交處,安設有石制挑梁枋一條,擱于八角柱和兩相端豎立石條之上,以承托挑出的前檐。石祠為兩面坡的石板屋頂,真實的雕刻出脊背、瓦壟、勾頭、連檐等等形狀,是完整的漢代房屋屋頂。屋頂單檐懸山卷棚式。在前后屋脊上,瓦壟作成卷背式,羅哲文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補正”中證實,屋頂上有一條正脊,現(xiàn)在屋頂上已無屋脊,瓦壟到頂作卷背式,屋頂瓦壟為板瓦式兩用,板瓦仰鋪,與今天一般筒、板瓦屋頂做法一樣。南坡西部的屋頂,為后代補配,仿照了原來的形式,惟椽頭、瓦當?shù)燃毑恳演^前粗糙許多。椽頭的結構,是在挑檐枋之上出大連檐,刻出椽子頭上承托小連檐,小連檐之上刻出仰置板瓦和瓦當,尚無飛椽。椽頭與瓦當數(shù)目一致,但上下并不對齊。板瓦尚沒有滴水,椽頭均刻出卷殺,說明這種做法在漢代已經(jīng)形成。在屋頂?shù)膬啥?,即懸出兩山之上的部分,以五行橫向的短瓦隴做成“排山”檐角一隴45度的斜出形狀。排山勾滴都與山面成90度正角,為最下一隴列角勾頭,成45度角,這種做法同時也出現(xiàn)在洛陽市東關殉人墓出土倉樓,山西廣靈北觀出土倉樓等實例中?,F(xiàn)存明清建筑山西平遙古城,沿街的民宅建筑屋頂排山就沿襲其特點,平遙古城民居建筑中的墀頭代替其成45度角的勾頭。這種做法在明清時常見到,而以前的實物房屋中也不多見。說明這種屋頂?shù)男问接蓙硪丫茫辽僖延?000年的歷史了。
漢代房屋建筑外形特征:基座、墻身、屋頂三段式基本形成。素土夯實地基,夯土墻加木柱支撐,木柱上架梁,覆以屋頂。分析其梁柱支撐形式及斗拱的形式為后世木構架的幾種主要形式:疊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礎。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國古典建筑形象遠在漢代已基本形成。
4 漢代房屋建筑比例尺度
建筑的比例尺度是建筑建造的基本問題,明清建筑中模數(shù)制得以完善,通過研究孝堂山石祠建筑的比例尺度研究證明,漢代建筑開始遵循一定的比例尺度。對孝堂山石祠平面、立
面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具有一定的數(shù)學和幾何關系。平面上面闊和進深方面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建筑中杰·漢畢其的動態(tài)平衡原理,孝唐山平面恰好呼應這一原理,這一原理在其立面構圖上也有所體現(xiàn)。對孝堂山石祠的立面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面闊和進深方向抖符合中杰·漢畢其的動態(tài)平衡原理。在立面分層方面,可以看出柱高等于鋪作層與體層屋面高之和。孝堂山石祠的比例尺度關系,雖不能代表整個漢代建筑的比例尺度體系,但至少體現(xiàn)了上述比例關系在中國漢代建筑存在的事實,為后世研究建筑比例尺度系統(tǒng)提供依據(jù)。
5 結語
通過研究孝堂山石祠不能全面的了解漢代漢代建筑特點,它是漢代建筑的真實反映,是研究漢代建筑的有力證據(jù),通過解讀其表象特點反映漢代房屋建筑真實特征,對后世研究漢代房屋建筑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陳明達.關于漢代建筑的幾個重要發(fā)現(xiàn)[J].文物參考資料.1954(09):
91-94.
[2] 蘭芳,顧平.造物學視閾下的漢代建筑明器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
2015(02):100-102.
[3] 耿慶剛.漢代院落結構、布局試析[J].文博.2012(0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