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82歲的王啟予,騎起他那輛52歲的自行車來,依然像年輕時候一樣順手又默契。鄰居和孩子們都勸他別再要這輛1963年買的上海第一批“鳳凰牌28大杠”了,可他哪兒能舍得,這自行車上他親手帶大了兩代人,現(xiàn)在它可一點沒壞呢。
52歲自行車愁壞老先生
王啟予每次推著他的“28大杠”出門,鄰居和晚輩們都有些擔心地勸他:老王啊,別再騎著你這破車了,萬一摔了可咋辦?老王嘴上答應(yīng)得挺好:“改天就換個小的?!笨蛇@個平日里并不倔強的老先生私下卻琢磨:“這自行車我騎了50多年,到現(xiàn)在一點沒壞,我干嘛要扔掉?只要一天有我,我就得留著它,留到啥時候算啥時候。”
最近,老王終于給這個“堅強”的老車找到了新主人——崔兆森,他專門收藏老物件,把自己家庭里的點點滴滴都收藏起來,建了個“家庭博物館”。送給老崔,就是這輛車最好的歸宿。
攢半年工資買輛自行車
每當看到這輛舊自行車,王啟予就能想起他們那一代人關(guān)于自行車的美好回憶。
上世紀60年代,買一輛自行車的負擔,不亞于現(xiàn)在普通家庭添置一輛汽車,老先生當年一個月工資不到40塊錢,而要把這輛自行車帶回家,則需要50張“工業(yè)券”、一張自行車票和153塊錢。
到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也開始辦“證”了。綠色封皮的一個小本本,大名叫做“山東省濟南市非機動車執(zhí)照”,由濟南市公安局頒發(fā),每次上街都要隨身帶上它,每年還要去年檢。老王的自行車證,也隨著這輛“車堅強”,從1986年6月一直保留到了現(xiàn)在。
15年上下班騎了18萬公里
王啟予的工作單位與家相距10公里,“從1970年,我開始騎著它上下班。這一騎,就是15年,工作日天天不間斷?!蹦菚郝毠冎形邕€都回家吃飯,每天上下班兩個來回就是40公里。算下來,光這15年,老王就騎著這輛自行車走了18萬公里,相當于從濟南到廣州騎45個來回。
在王啟予的回憶里,這輛自行車不僅僅是他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還承載著整個家庭的成長和回憶?!吧舷掳?、接送孩子都得騎它?!眱鹤訚u漸長大,從自行車前杠坐到了后座,工作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車和汽車?!霸俚胶髞碛辛诵O子,這輛自行車又開始接送小孫子,現(xiàn)在小孫子國外留學回來,打算買自己的第一輛汽車……”老王回憶著。
不管風吹著還是日曬著,這輛自行車陪著王啟予就這么走了52年,把老自行車送到崔兆森這里,王啟予說自己總算是了了一個心愿。“52年了,我就是不愿意撒手?!蓖鯁⒂枵f,現(xiàn)在終于給它找了個好歸宿,該是撒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