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熙勇 馮文
夏日夜晚,街燈亮起,一天的夜生活開始了。城市的繁華路段車水馬龍,摩天商廈的門口往外躥著冷氣,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進進出出,吃飯購物,放松心情。街道一隅,四名兒童坐在板車上,低頭沉湎于父母手機的游戲里,稚嫩的小臉上滿是認真的神情,仿佛自成一個簡單的小世界,將周遭的喧嚷隔絕在外。
每年暑期,許許多多從農(nóng)村老家來到城里的孩子,如“小候鳥”般臨時棲息在這個城市的角落里,和在城市打工的父母、兄弟姐妹短暫團聚。他們的父母在這里拉板車為生,雖然來到城市,但這些孩子們還是整天與板車相伴。
酷熱的夏夜里,租住的小房子內(nèi)又悶又熱。在這座有“小火爐”之稱的城市,空調(diào)已是城市居民家中的普通電器。但對崔昆鵬和羅林達而言,空調(diào)于他們的家庭來說仍然是個遙遠的奢想。一位男勞力拉上一個月的板車,收入最多三千元左右。這些錢除了交付房租,購置一家老小的口糧,還要存下來作為孩子未來的學費。但小屋子實在憋悶,兄弟二人寧愿露宿在屋外的板車上。或許是因為夏天的空氣里總是蘊藏著一種讓人昏昏欲睡的東西,或許是因為跟著父母奔波了一天實在累了,孩子們絲毫顧不上車板的堅硬,躺下不久便睡著了。
雖然條件艱苦,但孩子們未必感受不到幸福。兩個骨碌碌的車輪和一條薄薄的車板搭建了一個移動的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拉板車運輸貨物,父親的胸膛曬得黝黑,臂膊結(jié)實有力。正是這堅實的胸膛為他們遮擋了風雨,這強壯的臂膊護衛(wèi)著他們尚未豐滿的羽翼,讓他們無憂無慮地度過這漫長的夏日、短暫的假期。年幼的孩子們尚且不知道這迷宮般的城市復雜的構(gòu)造,不曉得父母依靠苦力養(yǎng)家糊口的艱辛,更感覺不到苦何為苦。而他們天真稚嫩的笑臉,也是父母在奔波勞累之余的一捧清涼的甜泉,消除了酷暑,解除了疲乏,是肩膀上扛起每一分重量、腳下邁出每一個步子的動力。
后來,這條最為繁華的街道全面禁止貨車和長途客車通行,這意味著數(shù)千名以拉板車為生的農(nóng)民工們,將因這街道批發(fā)商倉庫外遷必須去他處謀生。一些從農(nóng)村老家趕來,與父母團聚的孩子們,匆匆又回到老家;另一些孩子們,則隨著父母的板車而遷徙到別處,他們板車上的童年又會在別處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