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在孔子那里,社會管理者應該怎樣對待臣民,是積極主動地“知民”,還是采取“愚民”政策?這似乎是很清楚的事情,因為《論語》中明確記載了孔子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边@句話,一般理解為只能讓老百姓按照統(tǒng)治者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么。不言而喻,這是典型的“愚民”言論。
其實,孔子的本意還真的不是如此!事實上,單就孔子此語,古今的確存在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對該句如何句讀上。長期以來,人們大都沿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讀方式,古人何晏、邢昺,今人楊伯峻等都這樣認為。如果真是這樣,后來許許多多的學者對孔子此語采取了批判態(tài)度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然而,借古代文獻材料的出土問世,這一似乎鐵定的理解終于得到了重新認識。1993年,湖北荊門出土郭店楚簡,其中有《尊德義》一篇,對正確理解孔子思想具有重要價值。該篇簡文記載說:“尊仁、親忠、敬莊、歸禮,行矣而無違,養(yǎng)心于子諒,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這里強調,為君者要培養(yǎng)愛人之心,尊重賢人,親近忠信之人,行為不違背人的本性,是教君向善之舉。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應該承上而這樣斷句,而不能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因為這里強調的是對“民”的引導。在句式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應該一樣,既然這里不可能是教君如何愚民。那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楚簡中所謂的“道”與《泰伯》中的“由”相對應,“道”即是“由”之意。這里,我們看不到孔子有任何愚民的思想,相反卻看到了孔子教民、愛民、以民為本的思想。
孔子愛民,主張對“民”采取進行教化的態(tài)度,如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敝卫泶髧?,應當恭敬從事,誠信無欺,節(jié)約用度,愛護百姓,征用勞動力應當不違農時,由此可見孔子具有愛民之心,強調國家在使用民力時要照顧到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孔子還主張藏富于民,主張在富裕的基礎上對民眾進行教化。透過《論語》等典籍中孔門師徒的問答,處處可見孔子對民眾的關愛,這與所謂“愚民”絲毫都不搭界。
誠然,孔子以民為本的思想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孔子基于對民情、民性的認識而提出的。在孔子看來,君子治理百姓的前提是要做到知民情、懂民性,即要了解百姓疾苦,從百姓實際出發(fā),由此制定的國家政策才能得到百姓擁護。如果執(zhí)政者想為民所想,急為民所急,百姓自然會聽從其命令;相反,如果背離百姓意愿,則會招致百姓的怨恨,即便表面上順從,內心也將產(chǎn)生憎恨,長此以往,必將產(chǎn)生邪僻行為,最終導致國家的敗亡。
其實,文獻中還有不少材料可以作為旁證,例如,在《孔子家語·入官》中記載有孔子這樣的話:“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即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后民乃從其命矣?!边@里強調了解百姓,主張“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即所謂對民眾的“知之”,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民眾的支持。
這個道理比較簡單,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在剛發(fā)現(xiàn)的一批戰(zhàn)國竹簡中,就有周文王的臨終遺言。文王告誡兒子,舉例子說到當年古代的圣王為什么能夠做得好。他說到舜,舜長期在民間,“久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他長期在民間耕作,長期在基層,便能夠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能“順民情”,從而掌握了百姓管理的“中”。
從西周初年以來,“敬德保民”思想已經(jīng)是政治思想的主流。孔子“憲章文武”,崇拜周公,重民、保民的思想在孔子頭腦中可謂根深蒂固??v觀孔子的政治思想,他的確特別強調國家治理中的以民為本,他真正看到了民眾對國家的價值作用,從而執(zhí)政者要引導百姓發(fā)揮他們的善性,以保證社會的和諧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