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
轉型坎坷與自埋隱患
目前,問答網站普遍有兩種轉型形態(tài),一種是自建的APP的形態(tài),一個是搭靠社交APP而存在的形態(tài)。前者擁有相當高的自主性,一般的產品設計和門戶網站相似度高,用戶的使用習慣能得以保留。后者倚靠社交APP的龐大用戶基數來實現自己的流量導入,主要存在方式是成為社交APP“工具”之一。
相比于前者,轉型成為了“附庸”的問答網站境地艱難,其“社交問答”模式被社交APP的社交功能掩蓋,自身的問答功能被逐漸弱化?!斗▽殕柎稹吩?012年時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但除了最開始一段時間的高訪問量外,隨后逐漸變得無人問津。僅僅一年后,2013年4月,《法寶問答》與搜搜問問開放API形成合作,其產品形態(tài)又還原成門戶網站。這一例子讓許多希望靠攏《微信》的問答網站明白,如果用戶屬性的不統(tǒng)一,兩個功能型產品的結合必有一方會有折損。
所以,自主APP目前是問答網站的主要轉型途徑,百度知道、搜狗問問和360問答目前都推出了APP產品。這些APP多數都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主要有兩點:內容質量加深(延伸)以及問答方式多樣。前者是在大量諸如“哪里好吃”和“哪里好玩”等簡單問題基礎上的深化效果,方法是將高質量的“哪里好吃”的回答被抽樣選送進“日報”中,并推送給用戶。后者則更簡單,基于移動設備的特性,問答方式增加了語音功能。
但這些“創(chuàng)新”功能并沒有讓轉型后的問答網站迅速累積人氣,反而因主要問題(問答總量太大,即使是依靠搜索功能,用戶也很難得到想要的答案)的未解決而行走緩慢。
下狠手“自斬”的《百度知道》
有數據顯示,目前《百度知道》APP累積激活量已達8 000萬,每日回答量達到110萬,從內容制造數量來看,《百度知道》APP和PC端相差無幾。APP上的語音專區(qū)、私密問答等功能均吸引了非常多用戶的參與。但其轉型的特色并不在這些旁枝末節(jié),能轉型成功,其下狠手“自斬”才是根本原因。
在PC端,《百度知道》的問題大分類已經多達14種,多樣的類別分類雖然在PC端能讓用戶感覺產品內容豐富而不臃腫,但在走“清爽”路線的移動端就成了大問題。
基于這樣的考慮,《百度知道》延伸出了《作業(yè)幫》、《寶寶知道》以及《拇指醫(yī)生》這三大用戶特征明顯APP產品。其中,《作業(yè)幫》旨在幫助學生們解決問題,學生們有了不會的問題,拍照上傳或者使用語音提問,便可立即收到詳細的解題思路和過程,一經推出迅速風靡,目前下載激活量超過2 000萬?!秾殞氈馈肥且豢蠲嫦驊言袐寢尲皩殞毮挲g在“0到6歲”的父母的一款專業(yè)孕育工具,一年的時間,這款產品已經成為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而《拇指醫(yī)生》則是今年年初,由百度知道“問醫(yī)生”欄目轉變而成的移動醫(yī)療垂直領域產品,旨在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用醫(yī)療資源,為用戶提供專業(yè)的醫(yī)療健康方面的咨詢和建議。
在“自斬”之后,《百度知道》實際上并沒有損失這幾大類別下的用戶。因為對于問答網站來說,用戶的忠誠度是基于問題反饋的優(yōu)良程度的,賬戶這一元素在其中的影響小之又小,簡單說就是“哪里的回答讓我滿意,下次我還在那里問”。
自斬,其實也是孵化
不同于其他走內容路線的APP產品,問答APP無需用戶在閑時或者在固定時段打開來了解實時資訊。用戶需要的是在有需求的時候,APP能夠簡單有效地讓他們知道答案。
簡單來說,《百度知道》走的路線就是細分化與場景化,將體積較大且需求較高的分類剔除,將之打造成一個專業(yè)的定向產品。
對比其他問答類網站,這一做法是有可行性的,因為從產品模式上講,這些問答網站雖然都有些雷同,但具體涉及的主要領域或者產品特色均有不同。既然《百度知道》能孵化出母嬰產品、教育產品,那么搜狗問問就有可能斬出“汽車問答之家”,360問答也有可能斬出“智能手機問題總集”等細分產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