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
黃節(jié)在與鄧實等人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國粹學報》上分期發(fā)表《黃史》一書。他在《黃史》的“總敘”中說:“柏林史學大會宣言曰:‘提倡民族帝國主義,造新民國,為歷史家第一要義。否則外族入霸國恒亡。”這是國內(nèi)文獻中第一次提到國際歷史科學大會。
1923年4月
經(jīng)過十年中斷之后,第五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這一國際史學盛事立刻引起了南高學人的注意。圖為南高學人向達。
1929年1月
受第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影響,1929年1月,朱希祖在北京發(fā)起成立了中國史學會。
1936年底
國際歷史學會會長、劍橋大學近代史講座教授田波烈應上海滬江大學教授康選宜的邀請來華,他在北京呼吁中國入會。圖為田波烈與上海文化界人士合影。
1938年8月24日
胡適與田波烈一起赴瑞士出席第八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
1957年
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蘇聯(lián)歷史學家在羅馬第十屆國際史學家代表大會報告集》。該書收入了西多羅夫、雷巴科夫和德魯日寧等蘇聯(lián)史學家1955年9月在大會上的報告7篇。
1980年8月10日至17日
第十五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羅馬尼亞舉行,參加大會的國家有67個,代表約2600多人,中國作為非會員國第一次參加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受到各方的重視。圖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夏鼐。
1985年8月25日至9月1日
第十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聯(lián)邦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行,出席大會的中國代表團成員有所增加。已故的山東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參與了此次大會。
1990年8月26日至9月2日
第十七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出席大會的中國歷史學家代表團由13人組成。圖為中國代表團團長金沖及。
1995年8月27日至9月3日
第十八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中國首次提出申辦2000年第十九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但最終失利。圖為中國代表團團長戴逸。
2000年8月6日至13日
第十九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
2005年7月3日至9日
第20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舉行,共有30多名來自大陸、香港和臺灣的中國學者出席了大會,這是有史以來中國學者參會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
2010年7月
中國史學會和山東大學有關(guān)人員進行最后一次申辦工作的協(xié)商和討論。
2010年8月21日至29日
第二十一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中國史學會負責主辦了“中國、印度與日本的現(xiàn)代比較研究”研討會。
2010年8月
由中國史學會秘書長王建朗代表中國史學會向大會正式提出2015年國際史學大會在山東濟南召開的申請。8月26日下午,代表們以8票反對、5票棄權(quán)、36票贊成的投票結(jié)果,選定“中國濟南為2015年舉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會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