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主攻。張教授的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著重強調學生思維的全過程,倡導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新型師生關系,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調動了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學會學習,學會自我發(fā)展,可以有效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誘思探究法;學生;主體
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圍繞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的教學思想,強調學生思維的全過程,倡導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新型師生關系,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調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自我發(fā)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習網絡課程和閱讀張教授的著作《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我嘗試著將誘思探究法應用到高中語文教學中,以期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誘思探究教學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十分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在外部引導下的內部發(fā)展過程;是一種由同化和順應交替發(fā)生作用而導致生理、心理從平衡狀態(tài)到不平衡狀態(tài)的循環(huán)過程;學習是一種自我建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的認知結構發(fā)生同化”反應,同化的過程是認知發(fā)展的過程;學習是一種對信息符號進行感受、組織、編碼、貯存、呈現(xiàn)、提取等復雜的加工處理,這種加工處理是學生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這個過程中,一刻都不能離開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獨立性,并在此基礎上有了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誘思探究教學還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種體現(xiàn)了受教者是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建構、主動發(fā)展的獨立的人。據此,我時刻謹記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習。
在教學林語堂的《動人的北平》時,我首先播放了《北京歡迎你》這首歌曲的MV,尤其在出現(xiàn)北京胡同那種原汁原味的鏡頭時,向學生介紹這是最純真的北京,最動人的北平,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激發(fā)都古老北平的興趣,從而更加投入地進入文本的學習。在教學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時,我提前一周給學生小組布置了戲劇表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通過閱讀手頭和老師提供的資料表演這篇戲劇作品,對于過程中的疑問可以經過探究后來問老師,在課堂上,同學們認真的表演給臺下的同學們營造了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文本、探索如何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也對人物形象加深了了解,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在教學《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的最后課時,播放《美麗天使》的電影,激起學生內心對愛和美好和平的向往。因此,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引導、激勵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安定學生情緒,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把握學習目標,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我們有必要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的課堂情境。語文名師于漪老師也說:“一部交響樂要有攝人心魄的序曲,一場戲要有引人入勝的序幕。閱讀課的起始階段就如一篇文章的開頭,須反復斟酌,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迅速進入學習的軌道?!?/p>
在語文教學系統(tǒng)中,學生作為認識活動的主體,也必然是實踐活動的主體。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地參與自我活動,可見,參與交往反映的是學生學習的行為過程。真正的學習行為應該用整個身體去活動、用全部心靈去體驗;在活動中強化體驗,在體驗中促進活動。這是落實新課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基本理念的具體措施。教法和學法是相輔相成的。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靈活多樣的教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生動活潑的教與學的氛圍,語文學科中,動眼看是默讀和閱讀課文文本或閱讀一些文字資料,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自覺性。教師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導向性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還給學生看一些圖片實物等,通過視覺獲取豐富的感性形象,在大腦中貯存大量的表象,為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展開準備加工材料。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時,我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陰森恐怖照片,以及歷史上納粹黨對人類的殘害照片,激起學生內心的學習欲望,引起他們內心的思考,如此恐怖的集中營奧斯威辛為什么沒有新聞呢,從而更好的進入文本。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我放映的是唯美的荷塘和月亮的景色,讓學生們在頭腦中先有體驗文本的經歷,然后形成文字是怎么樣的呢,向學生提出疑問,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
在語文學習中只有學生個體的獨立活動還不夠,還要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修正自己的認識,完善自己的觀點,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學習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必須把握合作學習的契機才能確保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什么時候合作學習,學習的內容和主題怎么分配,學習多長時間,怎么展示出來都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當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而這個任務又可以分解成幾個子任務,由小組成員各自承擔一個子任務,依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時,是開展合作學習的較佳時機。例如,在教學“小說閱讀之情節(jié)作用分析”時,教師可把探究任務分為探究一般情節(jié)的作用和特殊情節(jié)的作用兩個子任務,由學生分別來完成探究任務,最后達成共識。
當學生在學習中面臨疑難問題或對同一問題和看法有意見分歧,需選擇解題策略或求得共識時,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方式。例如,在教學“主題鑒賞題”時,對于不同的主題又不同的理由陳述,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行,這時的學生勁頭很足,總是希望自己的觀點壓倒對方的觀點,此時小組探究合作,分享彼此的蘋果,這樣每個孩子就不僅只有自己的蘋果,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了。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共同發(fā)展。數(shù)學課成了活動的課堂,創(chuàng)造的課堂,學生從中體會到探知的樂趣。
誘思探究教學法要求教師通過誘思教學引起學生的想象,從而運用已知去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在情趣中學習,以“誘”達“思”,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進行合作探究,全身心投入,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師生互動,營造和諧高效的課堂。我相信在以后的不斷探索實踐中,誘思探究法一定能夠讓語文教學嘗到更多的甜頭!
【參考文獻】
[1]張熊飛.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陳伶,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專業(yè):學科教學(語文)。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