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對于所有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日子。在澳門回歸16周年的前夕,我有幸參加了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文化世界 活力澳門”兩岸三地媒體聚焦澳門攝影報道活動。
北方已是雪花飛舞,銀裝素裹,而千里之外的澳門卻綠意盎然,姑娘們依然衣裙婆娑。站在澳門的街頭上,我感嘆祖國疆域的遼闊,又為澳門這個特別行政區(qū)的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的安逸而感到欣慰,更為澳門豐富多彩的中西文化而吸引,我背起相機開始了我在澳門的“街拍”。
建筑文物: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融
澳門的老舊街巷中不露聲色地隱藏著各具特色的中西建筑。而其中最有名氣的便是澳門標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從市中心民政總署大樓前的議事廳前出發(fā),信步踱過鵝卵石鋪就的老舊街巷,拾階而上,一座高大的牌坊聳立在面前。其實這是一座劫后余生的殘墻斷壁。1835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天主之母教堂,只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三巴牌坊既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又糅合了東方藝術(shù)的特色,中西合璧,莊嚴宏偉。登上牌坊前的石階,眺望遠方,色彩斑斕的古老建筑掩映在一片高樓大廈之中。
在蜿蜒曲折的狹窄街巷里,典型的歐洲古典建筑風格的民居、教堂和溫婉纖細的粵中民宅隨處可見,它們和諧共存成了澳門歷史城區(qū)的一大特點。四百多年的歲月流淌,并沒有消磨澳門的魅力,反而平添了其矜貴和幽情。澳門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受多種文化熏陶的老城區(qū),如今依然保存著原有的面貌,延續(xù)原有的功能,不僅是澳門文化和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澳門為中國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留存的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
徜徉小城,生活安逸而多彩
澳門的魅力不在于美,而是其獨特的氣質(zhì)。澳門人淳樸和善,熱情好客,街頭巷尾處處充滿了脈脈溫情。你會從人們平和安然的表情中感受到他們生活的安逸,仿佛一切都是那樣的滿足。在大炮臺,孩子們在廣場上的噴泉邊玩耍,須毛茂密的老榕樹下老人們悠然地拉著二胡、打著太極拳;在古木參天的白鴿巢公園,一位大媽舞起了紅綢扇,跳起了大陸流行的廣場舞。面對我的鏡頭,她沒有絲毫的膽怯,而是充滿熱情給予采訪的支持,雖然我們并沒有太多語言上的交流,她卻為了配合我的鏡頭一遍又一遍地舞動著,直到我滿意為止。
漫步在澳門的街頭巷尾,前一刻你或許還在靜謐神圣的圣安東尼教堂邂逅一場浪漫的婚禮,一轉(zhuǎn)身又走進了香火繚繞的媽祖廟。頭頂上的塔香帶著沁人心脾的幽香一圈圈的燃燒著,香客們閉上雙目,雙手合十,以虔誠的心祈禱著福祉來臨。
短短兩天多的采訪,我攝取的只是澳門人生活中的幾個片段。如果再來澳門,我更期待能夠坐在小巷深處的咖啡館里喝一杯當?shù)氐耐弑たХ?,看來來往往的行人,慢慢地品味澳門社會生活的淡然與安詳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