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俊 王玲 韓芳
自從20 世紀70 年代起至今,乳腺癌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的觀點于臨床工作中已經(jīng)逐漸達成共識[1,2]。乳腺癌容易發(fā)生淋巴結(jié)的轉(zhuǎn)移與血行播散,即便是早期的腫瘤,也非??赡艽嬖谡邅喤R床的轉(zhuǎn)移,由此決定了乳腺癌在實施外科手術之外還需其他的全身治療顯得十分必要[3,4]。我院研究了ER、PR 及Ki67 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意義及其預后相關因素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 年6 月至2014 年2月我院接診的120 例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患者。整個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進行,并經(jīng)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于入院檢查經(jīng)病理已確診為乳腺癌,全部患者為女性,年齡23 ~54 歲,平均年齡(41.4±11.3)歲。其中77 例為絕經(jīng)前的患者,43 例為絕經(jīng)后的患者。臨床分期參照2010 年的AJCC(第7 版)D的標準進行分期,ⅡA 期49 例,ⅡB 期21 例,ⅢA 期40 例。患者的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為110 例,低分化癌2 例,浸潤性小葉癌5 例,大汗腺癌3 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基于蒽環(huán)類與紫杉醇類的化療方案,表柔比星(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11023223),劑量為75 ~100 mg/m2,采用靜脈輸入,多西紫杉醇(成都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批號:32256677),劑量為75 ~100 mg/m2,采用靜脈滴入,在進行2 個周期的時候行臨床體檢,進行B 超評價,若疾病進展者需要換化療的方案或者手術。在完成5 ~7 個周期的化療后,可以根據(jù)患者對于化療的治療情況與患者意愿實施改良根治術或者保留乳房的手術。免疫組織化學的檢測所有患者在接受新輔助化療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的原發(fā)病灶的空心針活檢。在新輔助化療以后共有95 例患者接受實施改良根治術,25例患者接受實施保留乳房手術。其手術標本在經(jīng)10%甲醛溶液進行固定以后送檢,使用免疫組織化學的方法檢測患者ER、PR、Ki-67 的表達的情況。ER 與PR 的評估標準:陰性為細胞染色<1%;陽性(+)細胞染色1% ~25%,中等陽性(+ +)細胞染色26% ~50%,強陽性(+ + +)細胞染色>50%。
1.3 觀察指標 根據(jù)1979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實體瘤的療效評定標的準來進行評估:患者臨床完全緩解(CR)為臨床檢查發(fā)現(xiàn)腫瘤完全消失且>1 個月;患者臨床部分緩解(PR)為腫瘤的體積縮小≥50%,且>1個月;患者病情穩(wěn)定(SD):腫瘤體積縮小≤50%或者增加≤25%;患者疾病進展(PD)為腫瘤的體積增加>25%或者出現(xiàn)新的病灶。CR + PR 是總的有效率(OR)。而病理完全緩解(pCR)為手術標本中的原發(fā)腫瘤部位以及淋巴結(jié)均無浸潤性的腫瘤細胞[5,6]。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 來表示,采用t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新輔助化療前的ER、PR 及Ki67 指標與化療后的療效關系分析 患者ER、PR 及Ki67 指標的陽性組與陰性組相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ER 陰性組的pCR 明顯高于陽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PR 陰性組的pCR 高于陽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Ki67 陰性組與陽性組的pCR 相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患者新輔助化療前的ER、PR 及Ki67 指標與化療后的療效關系分析 例(%)
2.2 患者新輔助化療前ER、PR 及Ki67 之間的關系分析 患者的ER 與PR 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 <0.01),Ki67 與ER 以及PR 存在明顯的負相關(P <0.01)。見表2。
表2 患者新輔助化療前ER、PR 及Ki67 之間的關系分析例(%)
2.3 患者新輔助化療后ER、PR 及Ki67 指標的變化分析 治療后患者的Ki67 高表達病例數(shù)明顯減少(P <0.01)。見表3。
表3 患者新輔助化療后ER、PR 及Ki67 指標的變化分析n =120,例(%)
乳腺癌為一種古老又為常見的疾病。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古埃及EdwinSmith 就于其外科的論著中書寫記錄過8 例乳房中的隆起腫瘤與潰蕩[7,8]。過去對于乳腺癌認為是一種局部的疾病,乳腺癌的治療經(jīng)歷了從使用火灼治療的局部外科一直到以解剖概念作為主導而進行的乳腺癌根治術[9,10]。在經(jīng)過漫長年代探索與發(fā)展以后,形成了從單一外科手術的模式轉(zhuǎn)至以手術為主,同時兼用放療、化療與內(nèi)分泌治療的多學科共同協(xié)作的綜合治療;并且從破壞性根治術朝兼顧功能治療的保乳術,而且微創(chuàng)手術的發(fā)展也逐漸運用于其中[11,12]。
乳腺癌得輔助化療作是乳腺癌的綜合治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其于乳腺癌的治療中的效用十分顯著[13,14]。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同時也稱術前化療)首次開展于20 世紀70 年代,由Haagensen 與Stout 最先提出這一概念。進行乳腺癌的新輔助化療可以對不可以手術的局部進展期的乳腺癌實施誘導化療。
新輔助的化療相比于此前輔助化療有較多優(yōu)勢:首先是一種侵入性治療方法,其可以把腫瘤對于化療的敏感程度在早期便反應出來,以便及時進行調(diào)整治療的方案,以期能夠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與最小毒副反應,以決定最優(yōu)手術方式[15]。在化療中沒有明顯效益的患者也可以為術后治療來提供有用信息,所以進行新輔助化療可以使臨床醫(yī)生根據(jù)患者對于藥物具體反應來調(diào)整用藥方案。我院研究了ER、PR 及Ki67 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意義及其預后相關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ER、PR 及Ki67 指標的陽性組與陰性組相比較結(jié)果大致相同;而ER 陰性組的pCR 明顯高于陽性組,說明ER 陰性率越高則達到pCR 的可能性越大,治療的效果也就越好。
總體來說,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實施新輔助的化療相比輔助化療具有更高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但是,實施新輔助化療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1)在新輔助化療的化療過程當中,如果新輔助化療治療無效,則不得不推遲手術的治療時間,從而導致某些原本就可以手術進行切除的腫瘤發(fā)展為不能切除或者不可治愈。(2)進行新輔助的化療后,患者的腫瘤大小以及淋巴結(jié)等的狀況均發(fā)生了變化,這樣會,模糊了腫瘤真正病理分期,從而影響某些腫瘤臨床分期以及治療和療效評估。我院的研究顯示,PR 陰性組的pCR高于陽性組,說明PR 陰性率越高則達到pCR 的可能性越大,治療的效果就越好,研究也發(fā)現(xiàn)但患者的ER與PR 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說明ER 與PR 二者在乳腺癌實施新輔助化療中的發(fā)生具有顯著關聯(lián)。
Ki67 為一種與增殖細胞相關聯(lián)的核抗原,于細胞的G1,M 期中均有表達,在G0 期中缺如,為目前用來檢測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的最為可靠的標記之一。所以Ki67 可以作為乳腺癌實施新輔助化療后的療效判斷。我院的研究顯示,Ki67 陰性組與陽性組的pCR 相比大致相同,而Ki67 與ER 以及PR 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治療后患者的Ki67 高表達病例數(shù)明顯減少。說明Ki67 對于乳腺癌實施新輔助化療后的療效判斷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ER、PR 及Ki67 可以作為臨床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預測指標。
1 王永南,王頎,張安秦,等.Ki67 與分子亞型預測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敏感性的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19:1805-1809.
2 陸文,劉燕,邵麗華,等.奧沙利鉑聯(lián)合卡培他濱新輔助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的臨床觀察.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295-297.
3 Pleshko RI.The morphofunctional prerequi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udative otitis media in the children presenting with chronic adenoiditis.Vestn Otorinolaringol.2014.39-41.
4 金曉昌,葉武坤.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行前哨淋巴結(jié)活檢47 例分析.醫(yī)藥前沿,2011,1:129-130.
5 樊曉棟,姜慶,王家武,等.新輔助化療對肌層浸潤性膀胱癌預后影響的Meta 分析.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33:196-199.
6 楊莉娜.新輔助化療治療晚期卵巢癌的療效觀察.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3,24:1087-1088.
7 Hashmi AA.Distribution of Ki67 Proliferative Indices among WHO Subtypes of Non-Hodgkin’s Lymphoma:Association with other Clinical Parameters.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4,15:8759-8763.
8 胡柯,狄文.晚期卵巢癌新輔助化療研究進展.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8:592-595.
9 Paydas S.Expression of p53,Ki67,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 偽,and p21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Indian J Endocrinol Metab,2014,18:826-830.
10 曾韻潔,曲少華,沈溪明,等.Snail 表達水平預測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的臨床價值.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2,33:655-659.
11 馮堯軍,吳新紅,何建平,等.前哨淋巴結(jié)活檢在不同期別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的作用.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2:627-629,633.
12 楊光,任既晨,席妍,等.晚期卵巢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20-121.
13 任婧婧,王黎明,盧飛飛,等.RRM1 表達與宮頸鱗癌新輔助化療敏感性的關系.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2011,20:121-123.
14 李柱,李亮,呂國慶,等.局部進展期胃癌的新輔助化療及聯(lián)合臟器切除術療效分析.重慶醫(yī)學,2012,41:2160-2161,2163.
15 趙建新,林增茂,段學寧,等.新輔助化療對乳腺癌組織因子、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9 和蛋白酶激活受體-2 的表達及療效的影響.中國癌癥雜志,2013,12:1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