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越,董銀磊,于明德,曹建康
(1.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500;2.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伊犁盆地屬于伊犁-中天山微地塊,南、北緣分別夾持于北天山縫合帶和中天山縫合帶之間,并位于塔里木與準噶爾兩大盆地之間(圖1);整個伊犁盆地包括哈薩克斯坦國相鄰部分區(qū)塊(主要為扎爾肯特凹陷)和國內統(tǒng)稱的伊犁盆地兩部分,國內的伊犁盆地呈向東收斂的不對稱三角形,西部“撒開”朝向哈薩克斯坦[1-4];伊犁盆地呈典型“兩坳一隆”的構造格局,從北到南依次為北部坳陷、中央隆起和南部坳陷[5-6]。
圖1 伊犁盆地區(qū)域構造位置
伊寧凹陷位于伊犁盆地西北部的北部坳陷,是區(qū)內勘探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qū),到目前為止區(qū)內主要有N1井、N2井等10口探井,其中N1井、N4井和YN1井在中生界見到多套較好油氣顯示,N1井、N4井試獲低產(chǎn)油流。本文依據(jù)河南油田對伊寧凹陷近兩年地震地質綜合研究的成果,結合區(qū)域構造背景和區(qū)內鉆井、地質露頭等資料,針對與區(qū)內油氣運聚相關的兩個主因素,利用平衡剖面綜合分析法,開展了伊寧凹陷不同區(qū)帶構造變形特點分析和中生代以來的構造演化特征研究。
伊寧凹陷自海西期以來經(jīng)歷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次的構造變形疊加,尤其是印支期以來不同期次的斷裂-褶皺更為強烈,并且具一定特色。同時,由于受天山北東到南西方向的強烈擠壓-逆沖-推覆作用,區(qū)內發(fā)育不同活動強度的斷裂、斷裂-褶皺組合樣式以及不同變形強度的褶皺,在不同區(qū)帶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因此,就整個伊寧凹陷而言,根據(jù)其斷裂發(fā)育程度、縱橫向的地層變形褶皺特點等,研究區(qū)自北而南可分為北緣強烈變形帶、霍城-曲魯海弱變形帶、察縣-Y2井中等變形帶和南部中強變形帶等4個不同強度的構造變形帶(圖2)?,F(xiàn)將這四個變形帶所具有的不同斷裂褶皺特點等分述如下。
該變形帶位于霍曲斷裂與北緣科古琴山之間的褶皺變形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沿大致以北西走向的霍曲斷裂發(fā)生了由北東向南西方向的強烈逆沖推覆作用,在該帶內同時形成了由霍曲、清水河等斷裂與相應褶皺,以及由此而成的疊瓦狀、對沖、背沖等主要構造樣式;同時,沿該帶發(fā)育的霍曲斷裂等大型殼幔斷裂不同地段發(fā)育了一系列海西期噴發(fā)型或者侵入型等不同類型的火成巖,這些火成巖在海西期形成了沿該斷裂發(fā)育的火山島鏈,大多數(shù)未接受二疊系沉積。就該變形帶的殘存地層來看,又可分為明顯的北東東和南西西兩段。沿N5井及其西北段主要以發(fā)育系列海西期火山島鏈為特點,僅在三疊紀晚期和侏羅紀接受了200~800 m的中生代地層,該段主要表現(xiàn)為北東東-南西西的強烈“對沖”斷裂-褶皺;N5井東南段,則主要以由北向南的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強烈逆沖推覆褶皺變形為特點,從目前的實鉆與地震解釋成果來看,主要殘存地層為較薄的古生界和中生界為主,并向北東方向表現(xiàn)為明顯的逐漸減薄趨勢。
圖2 伊寧凹陷大型斷裂及構造變形強度
該變形帶緊鄰北緣的強烈褶皺變形帶,并以霍曲斷裂為界,西南沿察縣以北-伊寧斷裂-阿吾拉勒山西北一線為界,包括霍城次凹和曲魯海次凹。該變形帶處于自西南往東北延伸達180 km左右的霍曲斷裂深盤,且沿該斷裂深盤不同地段發(fā)育了軸向各異、幅度不一、面積不等的系列鼻狀構造,這些不同程度的鼻狀構造與發(fā)育的各種次級斷裂構成了不同期次疊瓦狀為主的構造樣式;該變形帶內除南、北發(fā)育的伊寧斷裂和霍曲斷裂外,區(qū)內發(fā)育的斷裂走向主要以北西向為主,或斜交、或平行于南北兩端的大型斷裂,其平面延伸長度在10~70 km左右,且垂向斷距100~500 m。該弱變形帶發(fā)育地層較全,而且相對較厚,主要目的層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殘存厚度分別在1 200~3 900 m、1 000~1 800 m、1 100~2 600 m。
該帶與東北部的霍城-曲魯海弱變形帶相鄰,南界以加格斯臺斷裂北端為界,并與北部構造變形帶邊界近乎平行。該帶內構造主體軸向自察縣至東南依次由近東西向-北西向-近東西向等多個斷裂褶皺變形區(qū)構成;該變形帶以發(fā)育系列北西-近東西向背沖和花狀構造樣式為主,發(fā)育的斷裂平面延伸僅5~20 km,而且斷面較陡;該變形帶主要以發(fā)育斷背斜、斷鼻等系列構造為主,而且區(qū)內主要目的層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殘存相對較全,殘存厚度分別為600~1 700 m、550~1 400 m、300~2 100 m。
該帶位于烏孫山北坡至察縣-Y2井中等變形帶南界以南,整體以“北深南淺、北厚南薄”的殘存中-古生代地層結構為特點,為典型的“單斜”,并傾沒于東北部較深區(qū)。該帶自古生代以來一直處于一角度相對較大的斜坡部位。斜坡帶南部山前構造活動相對強烈,發(fā)育的一系列由南向北逆沖的階梯狀逆斷層與其褶皺共同構成了不同形式的疊瓦狀構造樣式,在該帶主要沿北東向加格斯臺斷裂等發(fā)育多個北東軸向的斷鼻或斷塊;正是由于由南向北逆沖斷裂的掀斜作用,導致部分邊界斷裂沿斷裂面發(fā)育海西期噴發(fā)型或者侵入型等不同類型的火成巖。
不同的區(qū)帶構造變形特點常常與其構造變形機理相一致,同樣,伊犁盆地伊寧凹陷不同區(qū)帶的斷裂褶皺構造變形強弱與該凹陷內不同時期的構造演化密不可分。通過區(qū)內典型地震地質剖面的不同時期平衡演化分析發(fā)現(xiàn),伊寧凹陷在天山造山帶區(qū)域構造背景下,自中生代以來的構造演化主要經(jīng)歷了印支期弱擠壓斷坳盆地形成階段、燕山早中期的類前陸擠壓盆地形成與發(fā)展階段、燕山晚期的微不均衡整體升降改造階段、喜山期強烈逆沖推覆不均一湖盆發(fā)展階段等四個主要構造演化階段(圖3)[7-10],其主要特點分析如下。
早三疊世開始,伊犁盆地由于受南北向天山造山運動的影響,區(qū)內主要以南北向弱擠壓隆升、褶皺變形為特點,且受南、北天山縫合帶對古生代沉積地層的改造作用,使得伊犁盆地處于兩大縫合帶的“三角”地帶,并幾乎與塔里木和準噶爾盆地處于以“低隆起”為隔離帶的弱擠壓斷坳盆地形成階段。在三疊紀早期,區(qū)內一直處于整體隆升剝蝕階段,未接受三疊系下部的沉積;直到三疊紀中期伊寧凹陷才開始接受沉積,其沉積基底為海西末期不均衡的隆升剝蝕為基礎,而且又繼承了海西期整體原有的沉積結構及特點,并與下伏古生代地層呈明顯的區(qū)域微不整合接觸關系;該階段表現(xiàn)為明顯的“北斷南超”沉積特點,而且還發(fā)生了部分的早期繼承性逆沖斷裂,該階段的褶皺變形主要發(fā)生在中北部。
圖3 伊寧凹陷AA`測線平衡剖面
正是由于中三疊世的不均一的斷裂褶皺以及演化沉積環(huán)境,其沉積巖層主要為沖積扇-濱淺湖相的砂礫巖加泥巖不等厚紅色-雜色沉積。直到三疊紀晚期伊寧凹陷整體開始下沉,僅在伊寧凹陷南北兩側有明顯的斷裂活動,并在該階段區(qū)內接受了一套以霍城縣南部和伊寧縣南部兩個沉積沉降中心為代表的白堿灘組湖湘砂泥巖沉積,進而形成了上三疊統(tǒng)白堿灘組這一主力生烴巖系。印支末期,白堿灘組由于南北兩側天山造山運動形成的北東-南西向擠壓隆升,使其遭受了不均衡的隆升剝蝕,而且北部表現(xiàn)為相對強烈的褶皺斷裂隆升剝蝕,而南部則為相對較弱的掀斜隆升剝蝕。
燕山早期,由于南北天山進入擠壓弱松弛階段,使得伊寧凹陷在繼承前期三疊紀白堿灘期沉積抬升剝蝕的構造格局基礎上,發(fā)生了不均衡的整體沉降作用,使得該凹陷沿察布查爾-伊寧市一帶沉降相對較深,并在南部表現(xiàn)為明顯向北傾沒的斜坡構造背景,而在N4井西北方向和N1井附近發(fā)生了明顯與沉積同時伴生的繼承性持續(xù)逆沖,并最終使伊寧凹陷在八道灣期-西山窯期的沉積沉降中心,基本處于橫跨霍城-曲魯海弱變形帶與察縣-Y2井中等變形帶上,沿察縣-伊寧縣一帶分布;同時接受了一套以煤沼相-湖湘沉積為主的暗色地層。
到侏羅紀頭屯河期,伊寧凹陷開始進入明顯的微隆升與盆地發(fā)展萎縮階段,此階段的沉積結構雖然繼承了前期的基本構造斷裂特點,然而沉積環(huán)境由原來的還原環(huán)境轉變?yōu)槊黠@干燥的氧化環(huán)境,在早期老斷裂基礎上出現(xiàn)了逐漸的斷裂活化作用,使得區(qū)內僅接受了一套厚度不大的以河流相-淺湖相為主的雜色-紅色沉積巖層,在之后的燕山中期發(fā)生的構造運動下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總體隆升剝蝕,伊寧凹陷南北兩端剝蝕較為強烈,這種抬升剝蝕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早白堊末期,進而形成了侏羅系與白堊系之間明顯的區(qū)域不整合面。區(qū)內大多數(shù)圈閉均在該階段逐步由雛形進入半定型狀態(tài)。
區(qū)內在早白堊世處于持續(xù)擠壓隆升剝蝕狀態(tài),致使伊寧凹陷在晚白堊世東溝期才出現(xiàn)了一定幅度的微沉降,并接受了一套200~300 m厚的灰白色石英砂巖等沉積巖層;同時,該階段末期出現(xiàn)了整體的隆升剝蝕,并發(fā)生了一定的逆沖推覆,而且伊寧凹陷北部的活動強度略強于南部。
喜馬拉雅期,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強烈碰撞,使得西部塔里木與準噶爾盆地以及伊犁盆地在內均發(fā)生了強烈快速擠壓隆升剝蝕,伴隨著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的快速隆升剝蝕,僅在伊寧凹陷內沉積了一套厚度不一的紅色巖組,YN1井-N1井一帶相對較厚,厚度可達900 m左右,而N3-N4井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僅接受了200~300 m左右的沉積。喜山中期,逆沖推覆在伊寧凹陷南北兩側表現(xiàn)相對較為強烈,而且北部逆沖幅度和強度明顯大于南部,直到新近紀在區(qū)內強烈的逆沖推覆與不均衡擠壓應力環(huán)境下,使伊寧凹陷中北部,即霍曲斷裂的深盤發(fā)生了強烈的不均衡坳陷,并接受了一套霍城地區(qū)厚達2 000 m左右的雜色-紅色河流-淺湖相沉積巖層,而YN1井接受的該套沉積地層厚度僅1 500 m左右。
直到新生代第四紀伊寧凹陷基本處于山間泥礫巖-砂礫巖河流相-洪積相沉積階段。
由于盆地的構造演化與構造變形共生,并控制著其沉積地層的沉積、生烴巖系的油氣生成及后期沿著不同的油氣匯聚“通道”運聚,所以伊寧凹陷的構造演化同樣也與區(qū)內的油氣運聚密不可分。
(1)印支期的構造運動促使了區(qū)內二疊系塔姆其薩依組烴源巖的初步生烴與運聚。印支期,伊寧凹陷在三疊系白堿灘組沉積之后,二疊系塔姆其薩依組烴源巖逐漸進入生烴門限,并開始沿著早期發(fā)育的斷裂面和砂巖輸導層等向早期的圈閉中運聚;印支末期,伊寧凹陷在后期的弱擠壓隆升過程中,在大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明顯的整體隆升剝蝕。
(2)燕山期的構造運動有效促進了二疊系塔姆其薩依組烴源巖的快速成熟與生排烴。燕山期,由于伊寧凹陷2 100~2 600 m厚侏羅系沉積地層的覆蓋,使伊寧凹陷二疊系烴源巖整體進入快速生排烴階段,同時,三疊系白堿灘組烴源巖也開始進入生排烴階段,該階段早期形成的各種類型的圈閉開始成為油氣運聚的主要指向區(qū)。
(1)伊犁盆地伊寧凹陷中生代以來四個階段的構造演化中,印支-燕山期的構造運動對區(qū)內油氣的生成與運聚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無論對二疊系塔姆其薩依組和三疊系白堿灘組烴源巖而言,對烴源巖生烴門限的促成與生排烴的促進均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喜山期的構造運動,則主要對油氣起著重要的改造作用。
(2)伊寧凹陷不同構造演化階段所形成的四個變形帶中,霍城-曲魯海弱變形帶和察縣-Y2井中等變形帶是區(qū)內圈閉相對較為發(fā)育、殘存地層相對較全、油氣運聚條件最為有利的兩個變形帶,這兩個變形帶內發(fā)育的不同類型的油氣運聚單元是下步油氣勘探應該重點關注的地區(qū)。
[1] 朱志新.新疆南天山地質組成和構造演化[D].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
[2] 高長林,崔可銳,錢一雄,等.天山微板塊構造與塔北盆地[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1-284.
[3] 廖世南.伊利盆地生成發(fā)展概述[J].新疆石油地質,1992,13(2):108-114.
[4] 田在藝,張慶春.中國含油氣沉積盆地論著[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6.
[5] 熊利平.伊犁含油氣盆地綜合分析[D].陜西西安:西北大學地質學系,2011:35-38.
[6] 張國偉,李三忠.新疆伊犁盆地的構造特征與形成演化[J].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1999,6(4):203~212.
[7] 高志勇,馮佳睿,李小陪,等.天山南北前陸盆地沖斷帶沉積砂體對構造逆沖作用響應動力學[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3,34(2):248-256.
[8] 張帆.海拉爾盆地構造特征與構造演化[D].吉林長春:吉林大學,2007.
[9] 方世虎,郭召杰,張志誠 等.中新生代天山及其兩側盆地性質與演化[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0(6):886-897.
[10] 賈承造,魏國齊,李本亮.中國中西部燕山期構造特征及其油氣地質意義[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26(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