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紐約佳士得今年春拍,除聲勢浩大地推出了六場安思遠專場外,還有一場有趣的拍賣——“茱莉雅及約翰·柯蒂斯珍藏17世紀中國瓷器”。許多學者和收藏家都為這批瓷器的品質卓絕而驚嘆,尤其應當考慮到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戰(zhàn)亂之中,在這樣的時代保持優(yōu)秀的生產(chǎn)品質實屬不易。全場94件瓷器悉數(shù)拍出,其中絕大部分以超行情價格成交,這讓沉寂了二三十年的過渡期瓷器重新回歸人們視野,讓公眾有機會相對全面地看到這個時期紛繁富麗之景象。
茱莉雅及約翰·柯蒂斯夫婦可謂天生的收藏家,自始以慧眼熱誠搜求珍寶,隨心所向,但研究絕不敷衍。兩人熱衷鉆研,每有新發(fā)現(xiàn)必公諸同好,可以說是最慷慨的收藏家,他們從不吝嗇與博物館長、學者、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分享所藏。
茱莉雅曾任倫敦東方陶瓷學會北美代表達20多年。夫妻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廣與中國、英國及歐洲人士交游。30多年來,兩人對維吉尼亞美術博物館支持有加,約翰更是該館首席理事及基金會主席;亦曾任華美協(xié)進社及華盛頓阿瑟·賽克勒藝廊理事,并擔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視察委員會成員至今。
茱莉雅與約翰最初并非如大部分收藏家一般,先從廣為人知的收藏類別入手。當兩人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收集過渡期瓷器時,很久以來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早年有關這一時期的專著或文章幾乎沒有。老古玩界常常把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混淆,精細者歸為清康熙、雍正朝,粗糙者則歸為明萬歷朝。這一時期由于是明朝到清朝的過渡,因此有了一個固定名稱,叫作過渡期。
明朝至天啟,已進入多事之秋,明亡已不可避免,連天啟皇帝自身都對政權沒了信心,不理政事,熱衷于木工之藝,故天啟青花官窯器幾乎不見。然正因為如此,明末民窯一改“嘉萬”百年繁縟之風,疏淡又再度流行,在沒有束縛的氛圍中,天啟青花獨樹一幟。當時的文人雅士以遠離政治、逃避現(xiàn)實為寄托,在青花瓷器的繪工上,畫意在先,講究布局,講究筆法,講究文人氣。在茱莉雅和約翰的收藏中,天啟青花山水人物圖瓶,為典型器物的代表。
1981年,紀念牛津阿須摩林博物館獲捐纂賴特林格舊藏亞洲瓷的圖錄出版,其中大部分17世紀中葉中國瓷器都被誤考證在正確年份的五六十年之后。不過,相關研究缺乏并沒有減退茱莉雅與約翰的熱情,二人反而勇于探索未知境地。茱莉雅是歷史學博士,具備豐富的研究經(jīng)驗,在20世紀80年代初著手為17世紀中國瓷器編年。
阿姆斯特丹佳士得于1984~1985年舉行哈契爾船貨拍賣,數(shù)千件中國瓷器來自一艘沉沒于1643年前后的中國貨船,茱莉雅意識到這正是確定明亡以降中國瓷器來源與年份的良機。此后20年間,茱莉雅的研究漸次完備,對17世紀內銷及出口日本等海外市場中國瓷器的紋飾來源與風格多有考證。
茱莉雅和約翰收藏的明崇禎(約1643年)青花西廂記及其他人物故事圖碟(一組八件),見于哈契爾沉船的貨運單中,于1984年在佳士得拍賣。研究顯示該船于1643年沉沒,使得當時在沉船上的這組青花碟能有一個準確的時間定位。同這組圖碟類似的瓷器之前被錯誤地斷代,而這組青花碟的出現(xiàn)使同類器物的斷代提前了整整150多年,成為17世紀青花瓷斷代的重要標桿之一。約翰在1985年的《東亞藝術》上發(fā)表論文論述了這一觀點。
中國的文人雅士一向是僅次于皇權之下的社會最高階層,而17世紀逐漸繁榮的商業(yè)文化催生了一個與之匹敵的商人階級。在當時的景德鎮(zhèn),富商巨賈和傳統(tǒng)文人階級支撐起一支龐大的手工匠人和藝術家團隊。正是這兩股社會力量所營造的藝術氛圍,讓17世紀的景德鎮(zhèn)瓷器市場出現(xiàn)了新的裝飾風格。尤其在1620年以后,文人雅士以及富有的商人,成為景德鎮(zhèn)當?shù)卮善魇袌龅南M主力。
茱莉雅和約翰收藏的這批瓷器有趣的地方在于,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由朝廷委派制作的。因而限制較少,給了景德鎮(zhèn)的工匠們更多的空間來施展他們的創(chuàng)意,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大的利潤。即便官窯在清康熙年間重建以后,明末清初所釋放出的創(chuàng)意也難以從官瓷上磨滅,康熙以后的瓷器如此繁盛,不能不歸功于官窯關閉期間民窯的欣欣向榮。此時,外銷瓷的需求也開始增長起來,尤其是對歐洲和日本出口的瓷器。正如約翰所指出的,上層的文人雅士和富商巨賈都追求精致的享受,為當?shù)卮善魇袌鲐暙I巨大。因而消費者的品位和愛好就會體現(xiàn)在成品瓷器上,導致晚明清初瓷器上的裝飾花樣多來自于中國古典文學、歷史和戲劇。
雜劇被稱為北曲,是在元代發(fā)展起來的。每一個劇目都是一個單獨的故事,以歌唱的形式表演,歌詞唯美,舞蹈和布景都十分講究。這一藝術形式針對的是廣大的百姓,因而劇目通常浪漫主義地表達歷史或傳說故事。雜劇的作者一般都是小說家,其作品往往與歷史本身相差很遠,他們十分注重戲劇性,因為這才是吸引觀眾的法寶。這類劇目在明代衰落,為南曲所取代。不過在明末1599~1632年,雜劇又短暫地復興過,大量的經(jīng)典元曲又被印制出來。其中最有名的是萬歷四十四年(1616)出版的《元曲選》,作者臧懋循,包含94個元曲和6個明代早期的劇目。這本書毫無疑問是元明時期瓷器花樣的重要來源。
如明崇禎青花山水人物故事圖淺碗,其中人物似乎來自于鄭光祖的《細柳營》。漢文帝和周亞夫身處軍營,他們的右側有一棵柳樹。表現(xiàn)的是公元前158年,文帝為抗擊匈奴而檢閱周亞夫軍營的故事。故事講述了除周亞夫以外的大多數(shù)將領都放下日常工作,并集中所有精力侍奉皇帝。而當文帝來到周亞夫的營地時,將軍強烈要求皇帝車駕緩行,周亞夫對軍紀的堅持贏得了皇帝的贊賞。
明朝進入崇禎一朝,大勢已去,文人墨客對政治和國家完全失去了信心,遂追求奢華之風,以求心態(tài)平衡。明朝末年的工藝品窮極工巧,原因就在于此。青花瓷器也不例外,極為細致的修胎與繪工,讓人無法與“嘉萬”百余年的工藝相提并論。崇禎青花,常用暗刻做邊飾,然后對歷史故事、人物山水、花鳥魚蟲描繪至精至細,尤其是人物,受明末畫家陳老蓮筆法影響一看便知?;罩莅娈嫷娘L行,使崇禎青花不落窠臼,內容豐富,線條流暢,成為明末輝煌的一筆。
在約翰的收藏中有多件文物表現(xiàn)了著名的《西廂記》故事,作者王實甫。同樣的場景還可見于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著名的元代梅瓶上?!段鲙洝分v述了美麗的女主角崔鶯鶯與窮書生張生之間的曲折愛情故事。改作在16世紀再次受到追捧,明朝后期乃至清朝多次重印,有些甚至還帶有陳洪綬的木版插畫。茱莉雅和約翰收藏的清康熙早期青花釉里紅西廂記人物故事圖大盤中,則表現(xiàn)了西廂記的“拷紅”場景,畫面中侍女紅娘被瑩瑩的母親嚴加斥責,意圖逼問出鶯鶯和張生之間的關系。在母親身后的字則是紅娘的戲文:“這其間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睍r至今日看來,著實有著一番趣味。
清朝入關后,順治帝政事繁重,國家百廢待興,皇帝雖勵精圖治,但還不能過多地過問景德鎮(zhèn)燒窯事宜,故順治青花仍沿襲老路,順著明崇禎的路子往下走,仍舊保持文人化的傾向,可以明顯看出文人對瓷器生產(chǎn)進行了干預。所以遠山近水、老樹古屋,無不流露落魄文人的無奈。
過渡期青花瓷器的社會成因較復雜,似乎不按一般規(guī)律行事,這些曾困擾學術界,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部分作品近年來頗受國內外收藏家青睞。茱莉雅與約翰在發(fā)現(xiàn)、鉆研、以之為伴多年后,樂見其轉至廣大收藏家與博物館,繼續(xù)供鑒賞、研究、分享。
清康熙早期 青花掃象圖瓶
“掃象”是瓷器和硯臺上非常常見的圖樣。四個仆人正為一頭白象清洗身體,一個人牽住大象,兩個人在邊上的木桶里汲水,第四人站在大象身上用笤帚清潔。邊上站著一個和尚和一個軍士。掃象的最初來源現(xiàn)已不可考。周密的《云煙過眼錄》是中國第一部以著錄私家藏畫為主要內容兼錄南宋皇室部分藏品的著錄著作,其中提到唐代畫家閻立本和弟弟閻立德所繪的《掃象圖》。宋徽宗時期的內府藏畫目錄《宣和畫譜》也記載了閻立本以及其他幾個版本的《掃象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清代陳字的《掃象圖》。晚明畫家丁云鵬指出,“掃象”一題其實是一個雙關語游戲:“掃象”意即“洗象”,但同時也有“掃相”之意。方于魯?shù)摹斗绞夏V》里記載有丁云鵬的這一觀點。而這只青花瓷瓶中出現(xiàn)的謬誤著實可愛,將木版圖樣臨摹到瓷器上時,大象本來每只腳都站在開放的蓮花上,被工匠誤以為大象有許多擴展的腳趾。
清康熙早期 青花胡笳十八拍人物故事圖大瓶
此瓶上的圖案,描繪的則是蔡文姬。蔡文姬是東漢年間有名的才女,16歲出嫁卻很快守寡返家,隨后又為匈奴所俘,被迫嫁于匈奴左賢王劉豹,并育有兩子。12年以后曹操重金將蔡文姬贖回,她卻為與自己的孩子分離而悲痛萬分。
明崇禎 青花人物故事圖筆筒
此筆筒描繪了“猇亭之戰(zhàn)”后,陸遜身陷諸葛亮的八陣圖,黃承彥引領他逃離迷陣的故事。而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則在之后成為諸葛亮的妻子。